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报告1例小肠间质瘤术后长达18年出现肝转移的病人及其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肝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手术预后的临床病理学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112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制作列线图模型。结果112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7个月,术后1年、3年及5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8%、40.7%、34.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癌胚抗原(CEA)、CA19-9、碱性磷酸酶(ALP)、HbsAg、胆管扩张、血管侵犯、局部侵犯、淋巴结转移、卫星结节、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切除范围以及肿瘤TNM分期是影响ICC患者肝切除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sAg阴性、血管侵犯、卫星结节、肿瘤中低分化以及肿瘤TNM分期为ⅢA/ⅢB期是影响IC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制作的列线图模型能较好地预测ICC患者的术后生存期。结论HbsAg阴性、血管侵犯、卫星结节、肿瘤中低分化以及肿瘤TNM分期为ⅢA/ⅢB期是影响ICC患者根治性肝切除术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卵巢无性细胞瘤14例临床分析福建省肿瘤医院冯梅,林肖玉,刘瑞华,陈国英,孙树芬,李晓航卵巢无性细胞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我院1986~1993年11月共收治14例,现分析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卵巢无性细胞瘤14例,占同期收治的卵巢恶性肿瘤7.86%(1...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高分辨质谱及组学分析技术分析狭叶番泻叶及耳叶番泻叶化学成分差异,并建立狭叶番泻叶中掺伪耳叶番泻叶的快速检查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 TOF MS),分别采集13批狭叶番泻叶和9批耳叶番泻叶的正谱和负谱MSE数据。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100 mm×2.1 mm, 1.8μm)色谱柱,柱温30℃,以乙腈(A)-1%乙酸(B)为流动相,流速0.3 mL·min-1,进样体积1μL;采集质量范围为m/z 50~1 200。运用组学分析软件QI对狭叶番泻叶和耳叶番泻叶负谱数据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筛选出7个耳叶番泻叶特征性成分,并对其中的1个主要特征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进一步以主要特征性成分为指标性成分建立了快速检查狭叶番泻叶中掺伪耳叶番泻叶的UPLC方法,并应用于27批狭叶番泻叶样品及3批自制阳性样品的测定。结果:狭叶番泻叶和耳叶番泻叶的化学成分差异显著,经鉴定耳叶番泻叶中特有成分为kaempferol 3-O-(2”-O-apiofur...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对小鼠股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支架内血管形成过程,探讨其血管形成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物理冻融、化学和生物酶试剂等序贯处理获得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体外实验方面,通过细胞划痕试验观察骨膜去细胞支架浸提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迁移的影响以评价骨膜去细胞支架中是否存在促血管化的生物因子,同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支架中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体动物实验方面,通过建立小鼠股骨骨缺损模型评价骨膜去细胞生物支架通过促血管化诱导骨修复的可能性。在小鼠股骨远端制备0.5 mm直径的单皮质骨缺损后,于骨缺损处植入骨膜去细胞支架后逐层缝合切口,对照组小鼠骨缺损处不放置材料。分别在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取材、固定、脱钙、包埋和切片,通过HE染色评价骨缺损区骨修复情况,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以评价缺损区血管化情况。结果: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对HUVEC的增殖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支架浸提液组细胞的迁移面积更大,去细胞骨膜支架浸提液能够有效促进HUVEC的迁移并且在支架浸提液中检测到VEGF,其浓度为210 pg/mL。动物实验方面,HE染色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促进骨缺损区域血管的生长和新骨形成,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证明去细胞骨膜支架对骨缺损的修复活动伴随血管化的发生过程,且去细胞骨膜支架中血管的密度随时间延长呈现先增多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去细胞骨膜支架可以血管化,并且促进骨缺损的愈合。VEGF可能是其血管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对肝移植受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8年4月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肝动脉的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肝动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采用搭桥方式进行移植肝动脉重建的原因。 结果共纳入8例受者,其中1例存在脾动脉盗血综合征导致肝总动脉供血不足,3例肝总动脉纤细,4例肝总动脉壁薄弱或分层。重建后肝动脉平均血流为(315±178)mL/min。术后2例受者分别因肝脏流出道和胆管吻合口狭窄导致黄疸,其余受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1例受者术后2个月出现肝动脉血栓形成,继发肝脓肿,半年后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其余7例受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存活,肝动脉均通畅,无狭窄或血栓形成。 结论当供、受者常规肝动脉端端吻合无法实施时,应用供者髂动脉行腹主动脉搭桥重建移植肝动脉是一种可行的肝动脉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7.
肝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癌)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4例肝癌患者及30例同龄健康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D25high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MTT法用于检测部分病人外周血PBMC的增殖情况.结果 肝癌组CD4+CD25high/CD4+的比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肝癌Ⅲ期患者CD4+CD25high/CD4+比例高于Ⅰ、Ⅱ期(P<0.01);肝癌组PBMC增殖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 肝癌患者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外周血PBMC增殖水平较健康人群明显下降,可能与肝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的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20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32例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患者(破裂组)及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相匹配的132例未发生肝细胞癌破裂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将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 <0.1)指标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的危险因素。基于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校准曲线评估列线图的区分度及校准度,并通过Bootstrap自抽样法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国际标准化比值、谷丙转氨酶、最大肿瘤直径、肿瘤是否位于肝左叶、瘤内血管强化(增强CT)、肿瘤突出于肝脏表面、肿瘤累及肝段数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ild-Pugh分级B或C级、最大肿瘤直径>5 cm、增强CT显示瘤内血管强化、肿瘤突出于肝脏表面、国际标准化比值高是肝细胞癌自发性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05)。本研...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BL)和基于授课的教学法(LBL)对医学本科生教学效果的影 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中有关PBL和LBL在我国医学本科生课程中使 用的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章筛选,在提取资料与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iew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00篇相关文献,通过筛选有18篇文献纳入研究,共计纳 入2528名教学对象。PBL和LBL相比,二者的学习效果在考核成绩(SMD=8.60,95% CI =8.03~9.17, P <0.01) 和及格率( RR =3.80,95% CI =2.56~5.65, P <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接受PBL教学的学生比接受LBL教 学的学生在考核成绩和及格率上均有提高,即PBL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的效果优于LBL。结论:PBL对医学 本科生教学效果的影响优于LBL。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可复性永生化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建立方法。方法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逆转录病毒载体(SSR69)转染成纤维细胞,筛选稳定表达SV40 LTag 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用表达Cre 重组酶的腺病毒感染永生化成纤维细胞,筛选获得回复后成纤维细胞。对原代、永生化及回复后成纤维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态;采用细胞生长曲线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免疫荧光染色检测Vimentin 在原代及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平板克隆实验评价回复后成纤维细胞的致瘤性。结果提取了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并筛选出表达SV40 LTag 的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二者形态无明显差异,均贴壁生长,呈长梭形或多角形,但永生化成纤维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原代成纤维细胞(P < 0.05),在体外培养传代>25 代。细胞免疫荧光提示两种细胞均在细胞质内表达Vimentin。回复后成纤维细胞不表达SV40 LTag,其体外增殖能力与原代细胞无明显差异(P > 0.05),无致瘤性。结应用Cre/LoxP系统联合SV40 LTag 可以建立可复性永生化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