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3篇
医药卫生   50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胰腺癌扩大根治术中的血管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 ,以及术中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2例胰腺癌扩大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三组,A组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组(n=51),B组为术中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组(n=5),C组为未行血管处理组(n=186),比较三个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血管阻断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存分析.结果 三个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42.85±102.32)min、(348.62±92.31)min和(315.00±83.43)min,术中平均输血量为(1430.83±1092.43)ml、(1420.22±794.41 ml)和(928.19±571.57)ml,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8.4个月,不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组的胰腺腺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16.1个月,生存分析两者无明显差异(P 0.05).51例联合血管切除的患者中,行血管壁部分切除7例,行血管节段切除44例,44例血管节段切除患者中38例行端端吻合,6例行间置移植物,血管切除长度平均(2.92±1.35)cm;5例术中医源性动脉损伤的血管分别为肝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腹腔干3例,处理方式为4例行端端吻合,1例行局部修补.结论 积极合理的开展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的胰腺癌扩大根治术可以提高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局部的解剖关系复杂,术中较易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应引起术者重视并加以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2.
劈离式肝移植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肝短缺已成为制约肝移植进一步开展的因素之一,部分肝移植和肝段移植是解决供肝短缺的重要方法,劈离式肝移植(split liver transplantation,SLT)最初应用于儿童肝移植,现已成为解决供肝短缺的手术方式之一。我院于2002年7月19日采用劈离式肝移植技术对2例患者进行了肝移植,现结合病例资料对SLT技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β阻滞剂心得安治疗门脉高压的作用已较肯定,但在少数肝功能较差病人中效果欠佳,该研究用放射配基法检测了门脉高压症动物及患者的心肌细胞和血液淋巴细胞β受体数目及功能,以期探明部分病人对心得安无反应的机理。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性肝硬化兔中,心肌细胞和血液林巴细胞的Bmax(最大结合数)明显减少,且与肝功能状态有关;肝硬化门脉高压病人血液淋巴细胞的Bmax也明显减少,肝功能差者尤甚。由此得知,部分门脉高压症患者对心得安无反应的原因与其心血管系统β受体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自体脾静脉重建门静脉系统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胰头癌病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移植的应用及其效果。结果:手术均顺利,门静脉阻断时间分别为52min、38min和30min。术后B超随访无脾肿大、腹水等情况,门静脉流量均正常(分别为1450ml/min、1200ml/min和1500ml/min),术后CTA复查显示重建的血管血流通畅,无血栓形成或狭窄,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黄疸消失,肝功能正常,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联合PV/SMV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自体脾静脉替代门静脉系的移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6月至2005年9月诊治的173例原位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出现胆道并发症14例(8.1%),其中胆管狭窄6例.胆管狭窄合并胆漏1例,胆泥淤积或结石3例,肝断面胆漏2例(劈离式肝移植患者),T管拔除后胆漏1例,Oddi括约肌功能失常1例。除1例胆道狭窄再次行肝移植,因发生严重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经介入治疗均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介入治疗是诊断和治疗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选择性动脉钙刺激静脉采血(ASVS)检测胰岛素值定位胰岛素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连续10例定性诊断为胰岛素瘤的患者术前行ASVS检查。选择性插管至胃十二指肠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脾动脉近段及远段,分别快速注入葡萄糖酸钙0.3g激发,于激发前后不同时相经肝静脉采血测胰岛素值。计算不同激发值与基础值之比值,取比值最高者为峰比值,认定峰比值最高的动脉所供应的胰腺区域为肿瘤所在区域。结果 ASVS准确定位率为90%,优于B超(30%)、超声内镜(43%)、CT(70%)、MRI(78%)及选择性血管造影(20%)。本组仅2例患者主诉轻度头晕、胸闷。结论 ASVS在胰岛素瘤的定位中较其他影像学检查有更高的准确性,尤其适合于诊断和定位困难的病例。快速注入小剂量钙剂能安全有效地激发肿瘤细胞分泌胰岛素产生峰值。以胰大动脉为界区分脾动脉近段与远段分别激发有助于胰尾肿瘤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必要性、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操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行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病人43例(A组),并与同期未行联合血管切除的96例病人(B组)在术中、术后各方面进行比较。结果A组中单独PV或SMV节段切除者为8和16例,楔形切除分别为3和4例,同时切除PV/SMV者9例,联合PV/SMV/SMA/HA切除者3例;A组病理示肿瘤侵犯血管全层共6例(13.95%);A、B两组在术时、术中输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淋巴结阳性率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对术前检查未发现PV/SMV内有癌栓或闭塞、肿瘤未包埋SMA或腹腔干根部的病人,行联合血管切除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必要的,但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且术中解剖仔细、操作细致,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亚砷酸钠(SA)诱导大鼠肝脏产生热休克蛋白72(HSP72)的过程及其抗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SA组(预先给予SA6mg/kg)和对照组(预先给予生理盐水)。24h后,两组均阻断肝脏中、左叶血供60min,再灌注3、6h;分别用Westernblot检测肝脏中的HSP72表达;外周血测定ALT、AST、LDH;组织学作HE染色、免疫组化测定HSP72。结果:注射SA6mg/kg后12h肝脏开始产生HSP72,24h达到高峰,并持续至60h。肝脏热缺血60min再灌注3、6h后,SA组HSP72显著表达,血清ALT、AST、LDH显著下降(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肝脏损伤明显减轻。结论:SA可诱导大鼠肝脏产生HSP72;SA预先诱导肝脏产生对HSP72可使肝脏抵御热缺血鄄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小肠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肠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并作免疫学分型的原发性小肠淋巴瘤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为B细胞淋巴瘤,7例为T细胞淋巴瘤。腹痛和肠梗阻是主要临床表现。用Ann Arbor分期,22例为Ⅰ~Ⅱ期,其中B细胞淋巴瘤20例(74.1%),T细胞淋巴瘤2例(2/7);12例为Ⅲ~Ⅳ期,其中B细胞淋巴瘤7例(25.9%),T细胞淋巴瘤5例(5/7);小肠B细胞淋巴瘤的分期低于T细胞淋巴瘤(P〈0.05);27例行手术治疗,14例行6次化疗[方案为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龙)],8例同时加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Rituximab。T细胞淋巴瘤急诊手术率高于B细胞淋巴瘤(P〈0.05),B细胞淋巴瘤更易达到完全缓解(P〈0.05),累计生存率高于T细胞淋巴瘤(P〈0.05)。结论小肠B细胞淋巴瘤Ⅰ和Ⅱ期对手术和化疗效果佳,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不满意。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病因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脑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发生脑病的原因,并总结其防治经验。结果肝移植术后出现脑病39例,占21.1%。脑病的发生与患者的术前Ch ild分级、有无肝性脑病史、术中的出血量、术后ICU天数及术后是否出现早期肝功能不良等因素显著相关,而与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无显著相关性。结论肝移植术后脑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的,通过合理的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