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采用等速肌力测试客观评价腱周膜下通道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术后肌力及耐力的恢复。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采用腱周膜下通道技术治疗的23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其中男22例,女1例;年龄26~60岁,平均35.7岁;右侧11例,左侧12例;伤后0.5~7.0 d...  相似文献   
2.
辐式纵切术:包皮手术方式改进之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对包皮矫正术式实现减创化,并避免包皮背侧切开术的二期手术,从1997年2月~2001年7月,我们对135例包茎、包皮嵌顿和包皮过长患者行包皮辐式纵切术,并对包皮手术方式的改进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4年10月应用自行设计的微创缝合技术治疗的134例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30例,女4例;年龄18~52岁,平均37.4岁;左侧93例,右侧4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7d,平均2.5d。133例患者断裂部位分布在跟腱止点近端4.5—6.3cm,1例患者在1.2cm处。患足充分跖屈后,于断端凹陷中点做1.0—1.5cm的横行手术切口,手术钳腱周膜下钳夹梳理远近断端,根据MRI间接标定的腓肠神经走行位置确定安全穿刺点,在硬膜外穿刺针引导下远近端分别经皮交叉置入EthieonMB66不可吸收缝线,切口处打结,直视下消除两断端间隙达紧密接触。术后基于跟腱残端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8—48个月(平均19.6个月)随访。切口均获Ⅰ期愈合,无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腓肠神经损伤3例;跟腱再断裂4例,其中3例接受再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一后足评分平均为99.6分,优133例,良1例,优良率为100%;根据Amer—Lindholm评定法:优99例,良34例,差1例,优良率为99.3%。结论应用新型小切口微创缝合技术治疗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操作简便、可靠,腱周血供损伤小,粘连轻,并发症少,运动功能恢复快,可以完全避免腓肠神经损伤,并最大程度防止再断裂的发生,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断裂跟腱组织形态学与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采用跟腱微创缝合技术治疗的急性跟腱断裂患者35例,其中急性开放性跟腱断裂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19~50(35.1±9.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2~8(5.6±1.8)h.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23例,男21例,女2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研究脂肪栓塞发病机制,分析筋膜间隔综合征(compartment syndrome,CS)与脂肪栓塞(fat embolism,FE)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比长骨骨折合并CS组与无CS的长骨骨折组的(亚)临床FE(<sub->CFE)的发病率、高甘油三酯(HTG)合并尿酮体(++)阳性率,分析CS对(sub-)CFE发病的优势比(OR)及积差相关系数(r).结果 两组sub-CFE发病率分别为16.22%、9.68%.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x2=20.71,P<0.01);CS对(sub-)CFE、HTG的OR分别为1.94、1.97(CI95>1);r为0.66(tr=4.96,P<0.01).结论 上述结果均提示,CS是(sub-)CFE发病的危险因子,相关呈中度.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间骨折非常常见,其不同于股骨颈骨折,作为关节囊外骨折,极少出现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科收治1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例,现报道如下,以增加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8岁,行走时摔伤致右髋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4h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否认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患者跟腱微创修复术后康复疗法对功能影响与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1月,我科收治并获得随访的92例行跟腱微创修复术的患者,术后按照收治顺序的单双数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运动康复疗法组48例全部获得随访,男46例,女2例,年龄18~50岁,平均34.3岁。左侧30例,右侧18例。术后严格按照我们制定的图文制式运动康复疗法指南进行渐进性康复训练;自然康复组失访4例,获得随访的44例中男42例,女2例,年龄21—52岁,平均35.1岁,左侧26例,右侧18例。术后由医生口头交待术后康复注意事项。随访按照Am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采用SPSS13.0软件将评定结果进行计量数据的统计学分析,从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随访时间8—48个月,平均19.6个月。运动康复疗法组及自然康复组均无感染病例,自然康复组再断裂4例,3例接受再手术,1例选择保守治疗。运动康复疗法组无跟腱再断裂。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运动康复疗法组优34例,良13例,差1例,总体优良率97.91%(47/48);自然康复组优18例,良21例,差5例,总体优良率88.63%(39/44)。组间差异统计分析显示运动康复组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自然康复组(P=0.014)。结论本科制定的跟腱微创修复术后运动康复计划高效可靠,对恢复功能和防止再断裂至关重要。是值得推广的跟腱微创修复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8.
手指大部分离断伤非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在无显微外科条件下手指大部分离断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了1996年~2001年经筛选的34例伴有双侧指动脉损伤的手指大部分离断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急诊手术时采用了避免医源性扩创、最大限度保护伤指远近端连系部的原则,术后采用热疗、山莨菪碱等措施挖掘连系部微血管的供血潜力,复苏伤指远端的休克状态。结果所有伤指在急诊手术后甲床毛细血管充盈试验由0分上升为1分,伤指远端组织获得复苏且成活,28例伤口愈合良好,6例伤口边缘干性坏死,切除坏死部分后瘢痕愈合。随访到31例,骨折愈合后均行指神经、肌腱二期修复术,保存了手指长度,恢复了基本功能。结论采用非显微外科方法并配合其他改善微血管供血、纠正休克状态等措施,治疗手指大部分离断伤是可行的,尤其适合在无显微外科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采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Ⅲ型胶原比例的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 cm。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 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型胶原的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Ⅲ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的患者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0.
长骨及骨盆骨折后脂肪栓子的干预时机和产生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长骨及骨盆骨折后脂肪栓子的干预时机和脂栓形成的因素。方法 分析了 172例长骨及骨盆骨折 ,包括其中临床和亚临床脂肪栓塞 [(sub - )CFE]的病例资料 ;比较长骨及骨盆骨折中尿酮体阳性 (PK)和阴性 (NK)者的发病情况 ;比较长骨及骨盆骨折 (LP组 )与创伤严重程度 (ISS)相当的颅面骨骨折 (CF组 )的血TG。结果 PK组 (sub - )CFE发生率高于NK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其中 4例有进行性的血沉或血小板异常。LP组中的PK组TG水平高于NK组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LP组的TG及其阳性率高于同等ISS的CF组 ,差异分别有非常显著和极显著意义 (P <0 .0 1和P <0 .0 0 1)。结论 长骨及骨盆骨折后TG高至并发酮尿时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发病风险显著增高 ,可作干预TG增高和预防FES的临床时机。ISS不是脂栓形成中的主要因素 ,髓源因素仍是脂肪栓子来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