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2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小切口手术方法联合手法治疗坶外翻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方法:对535例 (986足)坶外翻合并_蹲囊炎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联合手法治疗,行骨赘消磨、跖骨头颈截骨、 手法矫正畸形、“8”字绷带及粘膏外固定,术后病人穿用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可下床适当活动, 6周后去固定。结果:优,466例(860足),占87.1%;良,61例(1 14足),占11.4%;差,8 例(12足),占1.5%。优良率占98.5%。结论:小切1:2手术方法联合手法治疗坶外翻是一种矫形 满意,畸形不易复发,痛苦少,术后生活能自理,恢复快,无明显合并症,深受患者欢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常足与拇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与跖骨头下压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 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外翻足承重比例及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将测试对象分为正常组(160足)、轻中度(足母)外翻组(100足)、重度(足母)外翻组(56足)三组,运用我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足母)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轻中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较正常足增加,重度(足母)外翻足前足承重比例介于正常足与轻中度(足母)外翻足之间。(足母)外翻足存在着前足压力外移的趋势,这种改变和畸形的程度相关。结论 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足母)外翻前足承重比例及各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随(足母)外翻畸形程度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Mu外翻足前足横弓跖骨头下压力的改变情况。方法:运用本所生物力学室研制的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正常足与Mu外翻足足底压力进行测试,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折。结果:随着足部负重比例的增加,Mu外翻足前足中间跖骨头下压力的变化较快,与正常足相比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从生物力学角度证明,正常足前足具有横弓结构,Mu外翻足前足存在横弓塌陷。  相似文献   
4.
先证者(Ⅳ7) 男性,38岁.20岁确诊为右侧股骨头坏死,23岁确诊为双侧股骨头坏死.查体:未见运动系统其他异常. 家系调查:5代中共9例(男5例、女4例)被确诊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均为双侧坏死.目前尚存活6例.对所有家系成员进行经X线检查筛查,共确诊5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Ⅲ 8、Ⅲ11、Ⅲ14、Ⅳ3、Ⅳ7)及1例Legg-Calve-Perthes病患者(V5),见图1.发病年龄从10岁到33岁,平均发病年龄(19.5±7.5)岁.系谱图分析可见各代连续发病,男女均有患病.系谱图中Ⅱ6和Ⅱ11后代6个子女中有4个患者,第4代及以后的患者均为Ⅲ8的后裔.第2到第5代家系成员中,男女均有发病,比例为5∶4.  相似文献   
5.
健脾补肾方对家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模型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健脾补肾方防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INFH)模型,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实验组治疗后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并对各实验组血脂指标进行动态监测。结果:健脾补肾方能明显改善家兔SINFH模型组织形态学,12周时股骨头标本HE染色证明各治疗组空骨陷窝率和髓腔脂肪面积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P0.01);健脾补肾方可纠正激素造成的脂质代谢紊乱状况,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在治疗后的4周和(或)8周和(或)12周,各项血脂指标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或P0.01)。结论:健脾补肾方对SINFH的防治机理可能与纠正激素造成的脂质代谢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中医骨折三期治则对家兔桡骨骨折愈合过程中内外骨膜及骨髓组织VEGF及VEGF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中药治疗骨折的分期治疗的合理性。方法:14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无菌状态下手术,在家兔双侧桡骨下1/3段,造成3mm完全骨质缺损的骨折愈合模型。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家兔随机均分为4组:中药三期治疗组、中药一期治疗组、阳性药物对照组以及模型对照组,分别给予三期治疗、一期治疗、阳性药物治疗以及等量蒸馏水。于术后3、6、9、14、28、42、56d每组随机处死5只家兔,取左侧桡骨标本作为观察对象,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查外骨膜、内骨膜和骨髓组织中VEGF及VEGFmRNA表达,通过图像分析测量各种组织中VEGF及VEGFmRNA表达强度。结果:各中药治疗组对于术后骨折端外骨膜、内骨膜和骨髓组织VEGF和VEGFmRNA表达均有促进作用,三期治疗组有高于其他三组的趋势(P0.05)。结论:中药分期治疗对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膜、内骨膜和骨髓组织VEGF及VEGF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骨折分期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髋部骨折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严重创伤,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转子间骨折两种类型。鉴于国内对于该病的流行病学分布调查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复习我院最近5年住院治疗的髋部骨折患者资料,进而推测北京地区髋部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切口手术方法联合手法治(足母)外翻的中西医结合新疗法。方法:对535例(986足)(足母)外翻合并(足母)囊炎患者采用小切口手术方法联合手法治疗,行骨赘消磨、跖骨头颈截骨、手法矫正畸形、“8”字绷带及粘膏外固定,术后病人穿用硬底、前开口的矫形鞋,可下床适当活动,6周后去固定。结果:优,466例(860足),占87.1%;良,61例(114足),占11.4%;差,8例(12足),占1.5%。优良率占98.5%。结论:小切口手术方法联合手法治疗(足母)外翻是一种矫形满意,畸形不易复发,痛苦少,术后生活能自理,恢复快,无明显合并症,深受患者欢迎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并总结与三踝骨折的独特移位规律相对应的独立分型,改进其复位与固定方法。方法:根据42例三踝骨折患者的术前x线片,根据其有无距骨移位和移位方向以及有无下胫腓分离进行分型,并与传统分型进行比较。结果:三踝骨折可分为稳定型(12例)和非稳定型(30例)。非稳定型又分为3型:Ⅰ型(距骨外脱位型)16例,其中,Ⅰa型(无下胫腓分离的距骨外脱位型)5例;Ⅰ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距骨外脱位型)11例;Ⅱ型(距骨外后脱位型)8例,其中,Ⅱb型(无下胫腓分离的外后脱位型)5例,Ⅱ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外后脱位型)3例;Ⅲ型(距骨后脱位型)6例,其中,Ⅲa型(无下胫腓分离的后脱位型)2例,Ⅲb型(有下胫腓分离的后脱位型)4例。结论:根据X线片可对三踝骨折进行独立分型。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突出了距骨脱位和下胫腓分离两个反映踝关节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深化了对三踝骨折移位规律的认识,并对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预后判断、手术顺序的安排等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外固定器治疗三踝骨折伴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踝骨折伴脱位是一种严重的复杂性的关节内损伤。自2000年至2004年,我们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器固定治疗三踝骨折36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性15例,女性21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80岁,平均42.5岁;左足19例,右足17例。按照三踝骨折的独立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