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T淋巴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含量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期的变化。方法:将南开医院收治的42例SAP患者(SAP组)及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SAP组入院后于1,4,7,14,21 d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试剂盒检测CD4+T淋巴细胞内ATP值,对照组以相同的时间间隔做相同的检测。之后根据SAP组是否进入感染期分为感染组(18例)和非感染组(24例)。分析和比较3组ATP含量的变化,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TP含量变化对判断SAP继发感染的价值。结果: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ATP含量保持稳定。两个SAP组的ATP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入院后第1,4天两组的AT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两组ATP含量明显降低,均于第14天降至最低水平,其中感染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非感染组(P<0.05),随后两组ATP含量开始回升,第21天非感染组ATP含量已基本接近对照组,但感染组仍低于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当CD4+T细胞内ATP值降低(<151.55 ng/mL)时,SAP继发感染的机率明显增加;ATP含量的降低对判断SAP继发感染的敏感度为0.810,特异度为0.605。结论:CD4+T淋巴细胞内ATP含量可较准确地反映SAP患者的整体细胞免疫功能状况和继发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212例胆道良性狭窄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道良性狭窄的原因及诊治情况,提高其防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南开医院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胆道良性狭窄患者212例,其中3例有2处狭窄,并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胆道良性狭窄主要以炎性狭窄为主,占65.12%(140/215).与手术相关的狭窄(瘢痕性狭窄及胆道损伤)占20.46%(44/215),成为第二位致狭窄原因.狭窄部位又以胆总管下段狭窄为主,占总数的52.09%(112/215).本组中采用狭窄部支撑法31.37%(64/204),胆道内引流法18.13%(37/204),狭窄部成型43.63%(89/204),狭窄段切除法1.96%(4/204).结论 炎性狭窄占良性胆道狭窄的首位,狭窄部位又以胆总管下段狭窄为主.对于胆道良性狭窄术前诊断可决定手术方式及预后,因此术前诊断方法尤为重要.胆道良性狭窄的治疗施行手术内窥镜联合治疗,其中狭窄部支撑法、胆道内引流法及狭窄部成型是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对冠心病的实验室检测长期是以心肌酶谱,尤其是肌酸肌酶同工酶-MB(CK-MB)的异常作为临床诊断标准。近几年研究发现C反应蛋白(CRP)、肌钙蛋白-Ⅰ(cTn-Ⅰ)精确的诊断试验可以检测较小的心肌损伤并对危险性进行评估。本文通过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清中CRP、cTn-Ⅰ、CK-MB的水平研究,以评价各指标对UA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巨大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手术治疗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01-06/2010-08我科收治的巨大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20例手术治疗资料.按Todani分类法分型:Ⅰ型19例,Ⅳ型1例.所有病例均行囊肿切除.结果:术后胆汁漏2例,胰漏2例,经非手术治疗治愈,切口感染2例.20例中获随访19例,随访率为95%,随访3-96mo,平均随访53.6mo,3例表现轻度胆管炎,2例吻合口狭窄,余下疗效皆为优,未发现恶变者.结论:囊肿切除、胆肠Roux-en-Y吻合术是根治先天性胆管扩张症首选手术方法.对于巨大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在选择手术时,术前行PTCD治疗以改善肝功能和凝血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资料、Ranson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及计算机断层扫描严重指数(CTSI)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死亡组和生存组在年龄、性别、合并脂肪肝病史比例、血尿淀粉酶、三酰甘油、剩余碱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病史明显缩短(P<0.05),合并糖尿病病史比例明显升高(P<0.05),体质量指数、血糖明显升高(P<0.05),血钙明显降低(P<0.05)。死亡组Ranson评分、APACHE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2组间CT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死亡时间多集中在胰腺炎发病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多器官衰竭,不可控制的血糖和血钙可能是预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感染期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1年1月南开医院收治的88例SAP进入感染期并行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发病至手术时的时间分为A组(发病1~2周),B组(发病3~4周)和C组(发病5周以上)。比较各组手术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血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病死率、再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和血C反应蛋白水平B组[4.74±0.82,(84.81±4.65)U/L]明显低于A组[9.14±0.33,(103.40±4.40)U/L]及C组[8.69±0.30,(122.40±3.86)U/L](均P<0.01);手术后病死率、再手术次数及术后并发症B组(6%,27.66%,23.40%)比A组(12.03%,90.32%,51.61%)及C组(40%,80%,80%)均明显减少(均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感染期最佳手术时机是发病后的3~4周,该时期手术术后并发症少,再次手术机率和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7.
胆道手术已成为普外科的主要手术,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IBDI)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国外报道发生率为0.21%~0.86%,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1%~1%。在我国IBDI曾主要发生于开腹胆囊切除术,而今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承诺制是德与法的统一,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新发展,其特点是:有诺必践,违诺必究。实行承诺制,要切实抓好承诺制意识的确立和承诺制的行为践履。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86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资料、Ranson评分、APACHE 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及CTSI(CT Severity index,CT严重指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31例死亡病例中男性占67.74%,平均年龄(41.6±8.2)岁,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10.49±4.40)d,两组在血尿淀粉酶、甘油三酯、CT严重指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糖较生存组明显升高(P<0.05),血钙明显降低(P<0.05).Ranson评分、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死亡时间多集中在胰腺炎发病早期,死亡原因多为多器官衰竭,特别是呼吸、肾功能衰竭和代谢紊乱;胰腺本身的病变可能并不严重,不可控制的血糖和血钙可能是预示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随着胆道疾病患者的增多,胆囊切除及胆道探查已经构成普通外科的主要手术。据上海瑞金医院统计,胆囊切除及胆管探查术占该院普外科手术的40%。我院近6年期间(2000年1月-2005年12月)因胆石病手术18079例,占我院同期普通外科手术的76.3%(18079/23681)。近年来医源性胆道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 injury IBDI)的发生率有所增加:国外报道为0.21%~0.86%国内报道为0.1%-1%。医源性胆道损伤时90%以上是胆囊切除所致。美国每年施行7500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绝大部分为LC。在我国IBDI曾主要发生于开腹胆囊切除术,而今随着LC广泛开展,则成为IBDI的第一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