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19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时IκBα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大鼠急性脊髓损伤时抑制蛋白α(IkBa)表达变化规律。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损伤组48只大鼠,行脊柱椎板切除及脊髓打击术。对照组12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脊髓细胞浆内IkBα的表达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以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结果,Western blot以醋酸纤维素膜上出现棕色条带为阳性结果。结果 在损伤后1h,IkBα表达开始下降,12h降到最低点,损伤后24h表达开始回升,5d逐步恢复正常。结论 IkBα活性变化可作为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时炎症反应程度的一项观测指标,通过抑制IkBα磷酸化降解环节,成为抑制炎症反应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脑微动脉瘤形成继之破裂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主要病因。然而 ,脑微动脉瘤形成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特别是高血压致脑动脉瘤形成过程中对脑血管神经支配有无影响 ,迄今为止尚无报道。通过对大鼠肾性高血压诱导脑动脉瘤过程中的脑血管壁一氧化氮 (nitricoxide ,NO)、神经肽Y (neuropeptideY ,NPY)神经支配变化进行观察 ,以进一步阐明脑动脉瘤形成机制。1 材料和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 50只 ,体质量 2 0 0~2 50 g ,随机分为实验组 (4 0只 )和对照组 (10只 )。利用改良的Hashimoto…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分化为神经干细胞样细胞(hucNSC)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hucMSC,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的表达。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添加B27诱导,流式细胞学、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用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白介素-1β(IL-1β)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等诱导分化,免疫组化染色、RT-PCR鉴定。结果hucMSC表达CD105、CD44、CD29。诱导后聚集成细胞球悬浮生长,并不断增殖,流式细胞仪鉴定失去hucMSC的表面标志物特征,而表达Nestin、CD133。再经RA、GDNF、IL-1β诱导,细胞表达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酪氨酸羟化酶。结论hucMSC能分化为具有神经干细胞样生长、增殖、分化特征的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hUCMSC)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3组:脊髓半切+hUCMSC组(n=30)、脊髓半切+PBS组(n=30)和假手术组(n=10)。脊髓半切+hUCMSC组和PBS组又分为头侧注射、尾侧注射和头尾两侧注射三个亚组。移植后1、7、14、21、28d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移植到脊髓的hUCMSC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半切损害后,hUCMSC组动物较PBS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植入后28d在宿主脊髓中存活的hUCMSC细胞MABl281(mouse antiuman nuclei monoclonal antibody)染色阳性,免疫组化双标染色显示MABl28l阳性细胞亦分别有NSE或GFAP表达并向损伤部位迁移,hUCMSC来源的GFAP阳性细胞可见明显的树突生长。结论 hUCMSC移植到宿主损伤脊髓后可以存活、向损伤部位迁移,并向神经元样和星形胶质细胞分化,且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hUCMSC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的干细胞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成人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即使经过手术切除和标准同步放化疗及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患者中位生存期也仅为14.60个月。近年研究显示,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AT-MSCs)具有向脑胶质瘤趋化迁移的特性,经修饰后携带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酵母胞嘧啶脱氨酶尿嘧啶磷酸核糖基转移酶和兔羧酸酯酶等基因的hAT-MSCs分别联合更昔洛韦、5氟胞嘧啶和伊立替康等抗肿瘤前药可发挥有效的抗胶质瘤作用,携带溶瘤病毒和表达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的hAT-MSCs亦可发挥良好的抗肿瘤功效。本文对此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基于hAT-MSCs的胶质瘤靶向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脑实质内生物蛋白胶CT影像及病理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旨在观察蛋白胶在脑实质内的CT影像及病理演变情况 ,为鉴别术后是否存在再出血还是蛋白胶影像干扰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生物蛋白胶由广州倍特生物有限技术公司提供。新西兰兔 2 0只 ,雌雄各半 ,购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 ,体重 1.5~ 2 .5kg ,随机分为蛋白胶组 10只 ,对照组 10只。2 .方法 :实验组动物俯位固定于实验台上 ,氯胺酮静脉麻醉 ,沿颅骨矢状线左侧旁 2cm ,眶上 2cm为中心 ,骨锥钻孔 ,小号咬骨钳扩大为 2cm× 2cm骨窗 ,打开硬膜 ,双极电凝止血 ,无尖针头于皮层表面无血管区垂直刺入 0 .5c…  相似文献   
7.
李朝晖  张庆俊 《河北医药》2002,24(10):778-779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SAH后脑脊液 (CSF)中一氧化氮 (NO)含量变化和TCD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价值。方法 MRA检查并经脑血管造影加以证实的动脉瘤性SAH患者 56例 ,所有患者应用 2MHz探头经颞窗探测MCA的血流速度 ,将血管痉挛程度分为轻度痉挛 (12 0~ 14 0cm s)、中度痉挛(14 0~ 2 0 0cm s)、重度痉挛 (>2 0 0cm s) ,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住院当天、3d、7d、14d脑脊液中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 (NO-2 )和硝酸盐 (NO-3)含量。分析其含量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同期收治的意外发现的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 14例作为对照。结果 NO含量测定表明在SAH的第 7天明显增高 (P <0 .0 1)。部分出现症状性痉挛的患者 ,TCD检查MCA血流虽无明显增快 (P >0 .0 5) ,但NO含量却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NO含量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症状的发生、发展相一致 ,是监测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的可靠指标 ,与TCD联合应用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在脑动脉瘤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对96例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脑血管血流信号及速度进行监测,所得数据加以分析,从而了解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时间的关系以及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血管痉挛高峰期和持续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第8~14天脑血流流速达最高峰,以后脑血流流速逐渐减慢,21天后流速接近正常。术后1~7天脑血流流速达最高峰,14天后流速接近正常。结论:经颅多普勒是脑动脉瘤术前、术后监测脑血管痉挛程度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手术时机及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不同主动免疫方法建立不同节段大鼠脊髓损伤自身免疫神经保护动物模型,并以其行为学变化加以评估验证。方法:实验于2004-06/09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实验中心进行。①实验动物选择:取近交成年雌性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5组,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全脊髓匀浆免疫组;卵白蛋白免疫组;假手术组;单纯损伤组,每组15只。豚鼠5只用于全脊髓匀浆制备。髓鞘碱性蛋白、卵白蛋白(均为Sigma)。②模型建立:除假手术组以外,按Gruner改良法制作T7或T9脊髓背侧损伤模型,打击强度为25势能克厘米(gcf),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术。③主动免疫:在损伤前1周,髓鞘碱性蛋白免疫组,皮下注射髓鞘碱性蛋白100μg/只;全脊髓匀浆免疫组,皮下注射全脊髓匀浆300μg/只;卵白蛋白免疫组,皮下注射卵白蛋白200μg/只。假手术组亦用髓鞘碱性蛋白100μg/只。损伤后即刻免疫,各组抗原剂量、种类同前者,但行腹腔注射。单纯损伤组,不做主动免疫。④大鼠行为学评估标准:分别在术后1,7,14,21,28d进行斜板试验角度测评;开阔地运动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关节活动、步态稳定性,爪、尾巴的位置等,时间为4min。0~21分标准,分值高为功能好,低为差);网格试验和平衡试验。结果:实验用75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不同胸段脊髓损伤的开阔地运动评分:伤后7d,T7损伤大鼠评分明显低于T9损伤大鼠(1.5比4.2分,t=22.71,P<0.05);28d时,两者比较差异更显著,(2.9比8.2分,t=19.18,P<0.01)。②免疫组大鼠斜板实验角度:脊髓损伤后28d,髓鞘碱性蛋白和全脊髓匀浆免疫组均显著大于卵白蛋白组(65°,60°比35°,P<0.01)。③各组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开阔地运动评分:免疫组明显高于卵白蛋白组(14.5,13.0比8.0分,P<0.01)。④网格试验和平衡试验:各组评分结果与开阔地运动评分结果一致。结论:不同节段脊髓损伤时应用不同主动免疫方法建立的动物模型表明:①脊髓损伤的节段越低,恢复的效果越好。②髓鞘碱性蛋白或全脊髓匀浆主动免疫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康复,卵白蛋白为异体蛋白,非自身抗原,则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验性脊髓空洞症模型形成过程中磁共振成像和组织学结果的一致性,为磁共振成像能够动态反映脊髓空洞症演变提供依据。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择体质量1.5~2.0kg的清洁级白兔24只随机分为3组,高岭土组12只,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各6只。高岭土组经皮枕大池穿刺注入37℃生理盐水0.3mL及高岭土悬浊液0.3mL;生理盐水组仅注入37℃生理盐水0.6mL;假手术组行枕大池假穿刺。术后2,4,6,8,10,12周定期行兔脑与脊髓磁共振成像扫描并与光镜及电镜组织学观察结果对比。结果:进入结果分析高岭土组、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为10,6和6只。2周时,高岭土组磁共振成像发现上颈髓呈现水肿、缺血变化;4~6周时90%的白兔形成脊髓空洞,空洞随观察时间延长而增大,累及节段逐渐增多。组织学观察和磁共振成像扫描结果一致。而其他两组无异常病理改变。结论:磁共振成像可以无创性地动态观察实验性脊髓空洞症的演变过程,有助于客观定性地评价干预手段的效果,但磁共振成像自身缺陷带来的问题<5mm的空洞目前尚不能解决,故不能完全取代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