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负载利福平骨水泥制备及体外药物释放浓度行为。方法将利福平胶囊按0.75、1.5、2.25g的剂量分别与40g骨水泥在无菌条件下真空搅拌,并加入骨水泥单体15mL,制成直径6mm、厚度3mm的矮圆柱体实验样品,研究分为三组:实验1组,负载0.75g利福平骨水泥;实验2组,负载1.5g利福平骨水泥;实验3组,负载2.25g利福平骨水泥,每组制备6个。测定三组骨水泥的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将负载不同剂量的利福平骨水泥和空白样骨水泥浸泡于50mL生理盐水中,分别于第3、6、9、12、15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分析不同剂量负载利福平的骨水泥的药物释放浓度、释放持续时间。结果 (1)实验1、2、3组负载利福平骨水泥面团时间分别为(6.87±0.59)min、(7.05±0.41)min、(7.38±0.91)min,凝固时间分别为(18.23±0.81)min、(20.47±0.72)min、(21.61±0.53)min;负载不同剂量的利福平后,骨水泥的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均大于对照组,利福平剂量越大,面团时间和凝固时间越长,各实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生理盐水中浸泡后,骨水泥基体中的利福平会逐渐释放,前3天药物释放速率比较平缓,第3天时检测实验1、2、3组释放情况分别为(1.02±0.61)μg/mL、(1.20±1.09)μg/mL、(1.53±1.14)μ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天后利福平释放开始逐渐加快,在第6天时检测分别为(1.06±0.67)μg/mL、(1.63±1.28)μg/mL、(2.14±1.42)μ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释放高峰后释放减慢,到第9天时检测各组释放情况分别为(0.54±0.04)μg/mL、(0.61±0.16)μg/mL、(0.75±0.23)μg/mL,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释放状态达到平稳缓释效果,在第12天时检测各组释放情况分别为(0.84±0.13)μg/mL、(0.87±0.19)μg/mL、(0.90±0.26)μg/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平稳状态并持续释放到实验结束,第15天时检测各组释放情况分别为(0.79±0.09)μg/mL、(0.81±0.16)μg/mL、(0.85±0.09)μg/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载利福平骨水泥可以缓慢释放,有利于提高骨结核病灶局部抗结核药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2.
骨筋膜室综合征(Osteofascial compartment syndrome,OCS)即由骨、骨间膜、肌间隔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一般典型室筋膜综合症不容易被临床医生所忽略,但非典型室筋膜综合症因其症状不典型,容易漏诊,延误治疗。现报告非典型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漏诊1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一期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2010 年5月至2014 年5 月,采用经肋横突入路病灶清除治疗老年胸椎结核患者39 例,男23 例,女16 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umelockTMII多轴锁定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多轴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1例,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及Sanders评分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结果:2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1.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7~18周,平均12.6周。术后2周及术后3、6个月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和胫骨平台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Sanders膝关节评定结果:优13例,良5例,优良率为85.71%。结论:应用NumelockTMⅡ多轴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可获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针刀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综合征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肩痛在临床十分常见,其病因大多属急慢性的软组织损伤,而逐渐发展为颈肩部肌筋膜综合征。临床常用抗炎镇痛药物及推拿、针灸等方法治疗,但该病常反复发作,经久难愈。作者在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间采用针刀疗法治疗颈肩部肌筋膜综合征47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开放性胫骨多段骨折常由外界高能量损伤引起,致使骨折断端与外界相通,小腿软组织挫裂严重,是胫骨复杂骨折。随着骨折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特别是AO微创内固定系统(less invasive stabiliz-ing system,LISS)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间盘突出术后腰椎失稳的外科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腰突症)术后多数获得满意疗效,但仍有一定的复发率.其原因可能包括:椎间盘突出复发、椎管内疤痕粘连、肌源性疼痛、腰椎失稳等.其中腰突症术后继发腰椎失稳问题正逐渐引起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自2001~2003年,我院采用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加脊柱融合治疗腰突症术后脊柱失稳14例,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并讨论其外科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8.
费骏  毕大卫  余涌杰  郑琦 《中医正骨》2006,18(5):26-26,28
随着外科技术发展以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深入,在联合化疗基础上的积极外科治疗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外科治疗同时也带来较大的医源性创伤,加之患者长期抗痨药的内脏损害,患者往往体质虚弱,康复缓慢,病情容易反复。2002年1月-2004年6月,我院对16例脊柱结核患者在病灶清除术后辅以中药辨证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赖震  石仕元  魏威  费骏  余涌杰 《中国骨伤》2011,24(6):479-481
目的:比较石膏固定和骨片钉固定两种方法治疗Bennett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5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分别接受2种方法治疗的Bennett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石膏固定组(A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43.9±5.7)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11例,3区3例。骨片钉固定组(B组)14例,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45.6±6.1)岁;骨折按Buechler分型:1区3例,2区9例,3区2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①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固定失败情况;②骨折复位质量采用KjaerPetersen等方法进行对比分析;③拇指运动功能采用Cannon等方法进行评判。结果:31例均获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0±3.5)个月,A、B组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0±2.5)d和(9.0±3.9)d,A组住院时间短。术后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4例,良8例,差5例;B组优8例,良6例,差0例,B组复位质量优于A组。A、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0±0.5)周和(6.0±1.9)周,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拇指运动功能:A组优6例,良8例,可3例;B组优8例,良5例,可1例,两种治疗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骨折再次移位2例,B组无固定失败病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获得满意疗效,石膏固定具有操作简便、无创伤的优点,但稳定性差,容易发生骨折再移位;骨片钉固定具有固定牢固、术后功能恢复好的优点,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人体髋臼骨结核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不同部位髋臼骨结核软骨下骨塌陷的风险。方法通过正常髋关节CT数据,利用Mimics软件和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正常髋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A)、髋臼顶部骨结核(模型B)、髋臼中心部骨结核(模型C)、髋臼前部骨结核(模型D)、髋臼后部骨结核(模型E)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人体单脚站立进行加载,分析髋臼软骨下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和初始微动值。结果建立了正常髋关节和不同部位髋臼骨结核三维有限元模型,各模型含节点269284,三维四面体单元184786个。通过加载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髋关节相比,峰值Von Mises应力,依次增加84%、3%、21%、67%;髋臼软骨下骨初始微动值依次增加66%、11%、17%、29%。结论髋臼顶部结核软骨下骨峰值Von Mises应力和初始微动值最大,塌陷的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