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8例HIV长期感染不进展(LTNP)及病程进展缓慢(SP)患者的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TL)特征进行研究。方法设立队列研究,从中随机选出8例患者(4例LTNPs,4例SP)。通过采用重叠肽技术组建HIV-1B亚型全序列肽段,组建成三维肽库进行ELISPOT分析8例患者的HIV-1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结果在大多数患者中存在较强的T细胞反应,特别对HIV-1病毒的pol、gag、nef蛋白的免疫反应比其他蛋白强。结论病毒特异性CTL免疫反应在HIV-1 LTNPs有较强并且很广泛的反应,这对于有效抑制病毒在人体内的生存有可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可能是这些LTNPs及SP病程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新闻链接:美国惊现艾滋病变种病毒 2005年2月11日.一条小消息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和猜测。那就是纽约发现了特别猖獗的对抗HIV药物有耐药性的艾滋病病毒。这种艾滋病病毒同时能抵抗现有的20种抗艾药物中的19种.并且病毒的毒力很强.使被感染者在感染后几个月就很快进入艾滋病发病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IV-1特异性T细胞反应特征及对HIV-1感染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 通过合成重叠肽技术及ELISPOT技术,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对37名HIV-1感染者的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进行分析.结果 83.78%(31/37)的HIV-1感染者对1个或多个合成肽反应(反应强度大于50 SFU/106 PBMCs).HIV-1B型病毒不同蛋白均可激发HIV-1感染者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其中HIV-1 Gag蛋白被识别的频率最高,81%的HIV-1感染者识别HIV-1 Gag而且HIV-1 Gag蛋白诱导的T细胞反应强度最高,相对强度达到28.25%,明显高于其他蛋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969,P<0.001);重叠肽诱导T细胞分泌IFN-γ反应频率、反应强度在HIV-1感染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无明显区别,但是HIV-1 Gag蛋白诱导的T细胞反应强度在无症状期明显高于艾滋病期.结论 HIV-1B型病毒不同基因编码蛋白激发T细胞分泌IFN-γ反应小同,其中HIV-1 Gag蛋白特异性T细胞在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相关性瘙痒性丘疹(pruritic papular eruption,PPE)是HIV感染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HIV-PPE在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以慢性、瘙痒性、对称性丘疹为特征。但HIV-PPE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病理特征尚未明确。HIV-PPE与CD4细胞计数下降有一定相关性。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1.临床资料患者女,28岁.发现HBsAg阳性4年,全身起水疱4月,肝功能异常3月.门诊以慢性重症肝炎收入院.4年前体检时发现HBsAg阳性,肝功能检查一直正常,无不适.4月前全身皮肤出现水疱,3个半月前当地医院以"天疱疮"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剂量不详),治疗2周后查ALT为600U/L,转上级医院诊治,继续予甲基强的松龙80mg/d静滴,2天后改为40mg/d,共15天;再改为口服泼尼松25mg/d,共9天,水疱渐干瘪.1个月前查ALT 756U/L,TBIL 64umol/L,当地医院予以保肝治疗,并开始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的眼底病变特征.方法 AIDS合并CMVR者27例44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散瞳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同时行眼底彩色照相.根据眼底表现将病变分为活动性病变和陈旧性病变,活动性病变又分为中心型、周边型、同时累及后极部和周边部的混合型.结果 27例44只眼中,活动性病变者19例29只眼.其中,中心型5例6只眼,占患眼的13.6%.眼底表现为后极部渗出、出血和血管鞘.周边型9例15只眼,占患眼的34.1%.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周边部的黄白色颗粒状病灶.混合型5例8只眼,占患眼的18.2%.眼底表现为同时累及后极部和周边部的黄白病灶和出血.陈旧性病变者8例15只眼,占患眼的34.1%.眼底表现为沿血管支配区分布的色素和瘢痕性病灶.结论 AIDS合并CMVR眼底具有不同的病变特征.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fundus characteristics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with 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 (CMVR). Methods Twenty-seven AIDS patients (44 eyes)with CMVR were studied. All the patients had undergone the examinations of visual acuity, intraocular pressure,slit lamp microscope, indirect ophthalmoscope and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The fundus lesions were divided into active lesions and chronic lesions, and the active lesions were subdivided into central, peripheral and mixed types which involving both the posterior and peripheral fundus. Results Of 27 patients (44 eyes), 19 patients(29 eyes)had active lesions. Five patients (six eyes, 13.6%) had central lesions (exudation, hemorrhage and vascular sheath in the posterior retina), nine patients ( 15 eyes, 34.1%) had peripheral yellow and white granular lesions. Five patients (eight eyes, 18.2 %) had mixed lesions. Chronic lesions were found in eight patients (15 eyes, 34.1%), which showed pigment and scarring lesions along vascular branches. Conclusion The fundus lesions of AIDS with CMVR have distinct features.  相似文献   
8.
非职业针刺伤及意外伤害HIV暴露后预防现状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解艾滋病病毒(HIV)非职业针刺及意外伤害暴露及暴露后预防的现状,以及暴露后预防的影响因素,探讨HIV非职业针刺伤及意外伤害暴露后预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对北京地坛医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2 637例HIV非职业暴露者,实施或未实施暴露后预防(PEP)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全部非职业暴露者均提出了实施PEP的要求,但根据危险性评估,两年里共对52人实施了PEP.其中仅19人(36.54%)完成了28天的疗程,33例(63.46%)因副作用等而中止治疗.心理干预可以降低PEP的实施率.对实施或未实施PEP的1 486非职业暴露者于暴露后1个月,948例于暴露后3个月,689例于暴露后6个月,检测HIV抗体,均未发现阳性者.影响非职业暴露PEP完成的因素是:暴露源情况不明,HIV感染的危险性低及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副作用.结论HIV非职业意外伤害暴露感染的危险性极低.提示PEP对于那些暴露源HIV情况不明,HIV感染的危险性小,而又有明显的副作用时应该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9.
患儿男,9岁,四肢反复皮疹伴疼痛,间断发热2年余,加重1年。患儿四肢可触及暗红色结节、斑块,部分皮损伴溃疡及萎缩性瘢痕,无关节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小血管增多,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界面皮炎,亦可见水肿及灶性表皮坏死,未见淋巴细胞非典型性。诊断为发热性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患儿男,9岁,四肢反复皮疹伴疼痛,间断发热2年余,加重1年。患儿四肢可触及暗红色结节、斑块,部分皮损伴溃疡及萎缩性瘢痕,无关节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组织病理:真皮全层小血管增多,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伴界面皮炎,亦可见水肿及灶性表皮坏死,未见淋巴细胞非典型性。诊断为发热性溃疡性Mucha-Habermann病。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二例的病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探讨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活检标本进行常规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及过碘酸一希夫染色、Gomori六胺银特殊染色,观察马尔尼菲青霉菌在组织中的形态特点,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在组织内可见酵母状真菌,过碘酸一希夫染色、Gomori六胺银真菌染色阳性,可见呈腊肠样结构并具有横隔。结论组织病理学检查,马尔尼菲青霉菌具有较典型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