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72例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应用超声稀释技术在入组2周内及3、6个月后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栓塞相关指标进行3次监测,然后随访观察6个月(共观察1年)。观察期间记录动静脉内瘘栓塞发生情况以及流量和再循环率的变化趋势,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内瘘使用时间、透析龄、平均动脉压、糖尿病病史、钙磷乘积、心输出量等资料。结果随访结束时18例发生栓塞,栓塞发生率为25.0%;18例3次监测的平均内瘘流量为(709.6±337.8)mL/min,其中13例第1次监测时内瘘流量500mL/min;第1次监测内瘘存在再循环的5例患者均发生栓塞。未发生栓塞的54例患者3次监测的内瘘流量为(1 171.7±692.9)mL/min,仅9例第1次监测时内瘘流量500mL/min。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循环率、内瘘流量、钙磷乘积、糖尿病病史、心输出量是动静脉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定期监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栓塞相关指标,对内瘘栓塞的影响因素进行早期干预可防范内瘘栓塞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北省三级医院血液净化护理人员培训现状和需求,为湖北省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湖北省28所三级医院的239名血液净化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98.3%的护士认为参加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很有必要;希望培训的内容主要是血液净化患者的管理、血液净化患者的监护与急救技术、血液净化专科理论知识和专科实践技能、血液净化的质量管理与操作规程等;影响参加培训的因素是没有培训的信息和机会、领导不支持、单位经费不足等;209人(87.4%)选择课堂理论讲授与专科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结论 开展血液净化专科护士培训很有必要,相关领导应该重视专科护士培训,为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培训的组织者应根据护理人员的培训需求制定培训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相似文献   
3.
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导管流量及再循环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型号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实际流量以及不同流量和连接方法下导管再循环率的情况,为永久性双腔导管的临床应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将56例使用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根据留置导管不同分为Perm-cath组(P组)30例,Tal Palindrome TM组(T组)26例,利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进行实际血流量监测。测定正接和反接状态下,泵设流量分别为150、200、250、300、350mL/min时的再循环率。结果无论正接还是反接,两组实际流量均能达到泵设流量的要求;不同泵设流量时正接和反接实际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接时泵设流量150~350mL/min,两组几乎没有再循环。反接时,不同泵设流量组内再循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各不同泵设流量下,P组再循环率显著高于T组(均P<0.01)。结论两种永久性双腔血液透析留置导管血流量能满足泵设流量需求,正接时都没有再循环;反接时Tal Palindrome TM型再循环率比Permcath型低,两种导管再循环率不随泵设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应尽量避免反接导管,必须反接时,可相应提高血流量,以保证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小儿重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1例重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儿进行PE联合CBP治疗53例次,平均4.7(3~7)次/例。治疗前准确进行护理评估;治疗中密切监护,建立及维护好血管通路,积极防治并发症。结果 8例好转或治愈,2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出院失访。结论 PE联合CBP治疗小儿重症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疗效好,密切观察病情及合理的护理措施能保证治疗的安全及有效。  相似文献   
5.
张仲华  严贺 《护理学杂志》2014,29(11):14-17
对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相关因素及其干预措施进行综述。认为年龄、钠盐和液体摄入、口渴及口腔干燥、钠梯度、透析龄及残余肾功能、营养状况、自我管理水平、心理社会因素等是影响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提出通过为患者提供饮食干预、缓解口渴和口腔干燥、调整透析方案、加强院外健康教育、加强自我管理行为干预、开展自我效能训练、实施心理干预等措施,以控制患者透析间期体质量增长,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的效果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SAP患者在给予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行CVVH治疗,并配合治疗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常规准备,治疗中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充分抗凝、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处理仪器报警、维持循环稳定、正确输入置换液、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等护理措施。结果21例患者中16例痊愈出院;治疗后患者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血清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CVVH治疗SAP,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式无肝素抗凝联合盐水冲洗法在高危出血倾向病人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应用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6例(128例次)具有高危出血倾向行无肝素CVVH治疗的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无肝素法治疗64例次,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无肝素法治疗64例次。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的变化,观察两组病人有效治疗时间、生理盐水冲洗量、净超滤量、体外循环凝血及治疗后出血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Hb、PT、APTT检测结果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PLT和Fbg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Hb、PT、APTT、PLT、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有效治疗时间、生理盐水冲洗量、净超滤量、滤器和静脉壶凝血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两组无一例诱发或加重出血。[结论]改良式无肝素抗凝联合盐水冲洗法是高危出血倾向病人CVVH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血液净化方法,不但能起到安全有效的抗凝效果,还可延长有效治疗时间、减少生理盐水冲洗量、增加净超滤量、降低滤器和静脉壶凝血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成本;科学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治疗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和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78例,将其中的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方法,对照组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方法,比较两组血管瘤、血栓、内瘘狭窄发生率。将剩余的20例患者实施自身对照研究,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和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各20次,采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记录患者疼痛感受。结果观察组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疼痛程度显著低于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上穿刺(P0.01);两种穿刺方式的再循环率均为零,对患者透析质量无影响。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减少并发症发生,缓解穿刺时疼痛,不影响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9.
严贺  李巧玲  童辉  刘慎微  徐钢 《护理研究》2013,27(4):354-356
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是慢性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重要的血管通路,有效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效果的重要因素。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将体表较浅的静脉在皮下直接与自体动脉吻合形成血管通路。由于其具有维持时间长及感染、出血、栓塞等并发症少的优点,而在临床上应用的最为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实际流量以及不同流量和连接方法下导管再循环率的情况。[方法]对16例右侧颈内静脉临时血液透析导管利用transonic HD02血液透析监护仪进行实际血流量监测,同时对正接和反接时泵设流量分别为150mL/min、200mL/min、250mL/min、300mL/min、350mL/min进行再循环测定。[结果]无论正接还是反接,实际流量均能达到150mL/min~350mL/min,且与泵设流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接时泵设流量在150mL/min~350mL/min范围内几乎没有再循环;反接时泵设流量在150mL/min~350mL/min范围内都存在再循环,再循环率(9.49±4.88)%;不同泵设流量时的再循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内静脉血液透析导管血流量充足,正接时没有再循环,反接时存在再循环,且不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