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医药卫生   25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同种骨移植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2 0例接受同种骨移植的骨缺损患者平均随访 37个月 ,观察术后植骨部位的骨愈合情况。结果 术后除 1例因感染而失败外 ,其余均达到骨性愈合或基本愈合。结论 同种松质骨移植后的骨愈合优于皮质骨 ,插入植骨、紧密对位、坚强内固定有利于植入骨的愈合。同种骨移植是临床治疗骨缺损的一个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给当今我国乃至全世界造成巨大影响并仍在延续,而老年患者病情相对较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发病率逐年增高,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在COVID-19疫情期间,制定合理规范的诊疗流程,为OVCF患者以及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有效的保障是当务之急。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最新的诊疗规范以及目前国内外关于抗击COVID-19疫情和OVCF诊疗原则的最新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本诊疗流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臂前正中切口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肱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9月—2013年2月收治的16例肱骨干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O分型A型8例、B型6例、C型2例,均采用上臂前正中切口肱肌劈开前侧入路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6个月采用Rodriguez标准评定疗效。结果1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无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断裂。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5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Rodriguez标准评定疗效:优13例,良3例。结论上臂前正中切口前侧入路治疗肱骨干骨折,显露方便、清晰,易于钢板置人,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磁共振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对视神经病变的进行诊断及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3例临床诊断为视神经病变的患者眼眶常规MR扫描,MR 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扫描,运用AW4.4后处理工作站,对3D 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进行多平面重组,观察视神经眶内段、管内段及颅内段显示情况及病变。结果 MR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对比,常规眼眶MR扫描序列显示视神经信号明显异常56.5%(13/23),轻度异常17.4%(4/23),未见异常26.1%(6/23),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显示视神经信号明显异常73.9%(17/23),轻度异常13.0%(3/23),未见异常13.0%(3/23)。结论 MR 3DCUBE T2WI脂肪抑制序列在较短扫描时间内获得3D容积图像,并可在后处理工作站上进行曲面重组,对视神经病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眼眶常规扫描序列。  相似文献   
5.
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立新 《中国医药》2006,1(4):200-201
目的 观察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2例,丁咯地尔1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血塞通5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联用14d;其他治疗措施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给予胞二磷胆碱静脉滴注,口服肠溶阿斯匹林100mg,每日1次等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81.3%(26/32)及50.0%(15/30)(P〈0.01),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丁咯地尔加血塞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神经功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 ,笔者探索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疤痕 75例 ,获效满意 ,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75例中 ,男 41例 ,女 34例 ;年龄 1 7岁~ 40岁。疤痕形成原因多为烧伤、机械伤、皮肤疖肿处理不当等。部位以面部最为常见 ,畸形功能障碍以手腕、足、腋下、窝最为多见。各处疤痕均不同程度伴有瘙痒及疼痛。2 治疗方法对能够手术的 45例行手术治疗 ,创面基本愈合时用中药仙人掌切片或捣成糊状敷于疤痕上 ,外用弹力绷带适当加压包扎 ,隔 4日左右更换 1次。对于不适宜手术治疗的 30例烧伤患者 ,采用内外合治的办法 ,即内服中药党参 1 5 g,生黄…  相似文献   
7.
1 本例水、电解质紊乱的诊断 根据病史患儿呕吐半个月,体检精神萎靡,前囟、眼窝凹陷,皮肤弹力差,可诊断为中等度脱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卒中的关系,为早期识别进展性卒中提供可能的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入院治疗的653例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缺血性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将其分为进展性卒中组(进展组155例)和非进展性卒中组(对照组498例);按梗死部位分为侧脑室体旁梗死(A型)、分水岭梗死(B型)、单个脑叶或基底节或大面积脑梗死(C型)、脑干和/或小脑梗死(D型)4型,比较各型的发生率,对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进展组中A型进展性卒中发病率最高,其次为B型,与其他类型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其他类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高血压病史和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入院时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P0.05)。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颈部血管斑块形成、入院时高血糖、梗死部位与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相关。侧脑室体旁梗死、分水岭梗死较易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脂肪基质干细胞(ADSCs)分离培养的方法,探讨大鼠ADSCs在体外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从成年SD大鼠腹股沟处获取脂肪组织后进行体外培养,并通过骨诱导培养基使其分化成成骨细胞,通过碱性磷酸酶(ALP)v、on Kossa染色鉴定向成骨细胞分化能力。采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成骨细胞的标志基因。结果大鼠脂肪组织能够分离培养出ADSCs;向成骨细胞诱导,ALP、von Kossa染色阳性,RT-PCR检测有ALP、osteocalcin及osteopontin表达。结论成功从大鼠脂肪组织分离培养出ADSCs,其生物学特性与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相似,能够向成骨细胞分化,有希望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住院新生儿细菌感染临床分离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以便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采集2007年1月-2008年12月70例住院新生儿的痰、血、皮肤分泌物或尿液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细菌类型并采用琼脂扩散法做药敏试验。结果:89株致病菌中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以克雷伯菌及大肠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的苯唑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的总体耐药率为27.9%-34.9%。耐苯唑西林球菌正日渐成为新生儿感染的潜在致病菌。头孢哌酮/舒巴坦、苯唑西林、头孢他啶及头孢噻肟对革兰阴性菌耐药率为27.0%~32.4%。苯唑西林、头孢噻肟对新生儿细菌感染较为敏感,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菌有较高敏感性。不论是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还是医院感染性肺炎,病原菌都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克雷伯菌最为多见。结论:应根据本地区近年病原菌谱变迁及药敏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