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回顾分析Graves' disease(GD)131I治疗后永久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晚发甲减)的相关因素.方法 依据摄131I率公式并结合临床经验确定131 I剂量,一次给药,门诊治疗GD患者442例,其中男性128例(29.0%),女性314例(71.0%).一次治疗未愈或复发者,相隔3个月以上同法重复治疗,直至治愈.结束治疗后随访疗效1年以上,并根据是否发生晚发甲减分成甲减组和非甲减组,然后分析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 ①晚发甲减231例(52.3%),包括男性56例(43.8%)和女性175例(55.7%)(x2=4.7639,P<0.05).②两组事先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ATD)治疗时间分别为43.6±42.0月和64.6±50.1月(t=3.0290,P<0.01);治疗前ATD停药时间分别为27.2±25.3周和18.7±16.4周(t=2.7709,P<0.01).③两组的年龄、病程、摄131I率、治疗前激素和自身抗体水平、甲状腺质量和质地、治疗次数、首次和累计治疗剂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t=0.2592 ~1.2363,P>0.05).结论 晚发甲减与性别和ATD有一定关系,与年龄、病程、摄131I率、激素和自身抗体水平、甲状腺大小和质地、1311I剂量等未见明显相关,提示患者内在规律的自然转归是晚发甲减主要原因,因此临床应用131I剂量不必过于保守.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的放射性核素检查,研究其年龄、性别、髁突生长活性等分布规律,为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治疗时机的选择提供帮助。方法:采用SPECT系统,对589例发育性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核素显像,采用SAS8.02软件包进行χ2检验与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双侧髁突生长活性差异在发生部位、性别、年龄上的分布规律。结果:下颌左偏的几率大于右偏;男性与女性髁突生长活性无显著差异;未成年患者有更大的几率表现出双侧髁突生长活性的差异。结论:下颌骨畸形发育的发展总趋势与全身的生长发育趋势基本一致,但髁突生长活性过高的患者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存在。临床上应对所有年龄的面部不对称畸形患者进行放射性核素显像,明确偏斜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以辅助选择正颌正畸治疗开始的时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行PET和CT检查的成本效益比,寻找更低成本效益比的检查.方法采用决策分析法,对国内现有NSCLC患者PET及CT诊断效率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其正确检出费用、正确分期费用和正确治疗费用.结果①就检出率而言,CT的成本效益比更低;②就分期准确性而言,CT的成本效益比仍较PET低;③就诊疗费用的成本效益比而言,PET较CT为低;④PET与CT相比,其优势在于诊断Ⅰ期的患者.结论CT适合NSCLC的筛选,而PET适用于临床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和^99Tc^m-MDP骨显像对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灶的诊断效能。方法临床明确的恶性肿瘤患者71例,3周内先后行^18F—FDG和^99Tc^m-MDP显像,以手术或穿刺病理、其他影像学方法和随访等结果为标准,对比2种显像方法在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灶的诊断差异(χ^2检验),计算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和阴性预测值。结果(1)71例患者共发现包括原发、转移和良性病灶350个,其中恶性病灶286个(81.7%)。^18F—FDG发现141个(40.3%),^99Tc^m-MDP发现209个(59.7%),χ^2=25.65,P〈0.01;两者共同发现恶性病灶(全为转移)65个(18.6%)^99Tc^m-MDP单独发现恶性病灶144个,^18F-FDG单独发现76个(χ^2=29.76,P〈0.01)。(2)^18F—FDG对65个和^99Tc^m-MDP对88个(144个中可区分类型的骨转移灶)骨转移病灶探查,成骨性、溶骨性和混合性病灶数前者分别为11(16.9%)、12(18.5%)和42(64.6%),后者为48(54.5%)、7(8.0%)和33(37.5%),χ^2=20.78,2.89,9.94,P均〈0.05。(3)^18F—FDG和^99Tc^m-MDP诊断27例有随访最终诊断者骨转移灶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1.72%(15/128)、91.67%(22/24)、24.34%(37/152)、8.33%(2/24)、88.28%(113/128)、88.24%(15/17)、16.30%(22/135)和53.91%(69/128)、75.00%(18/24)、57.24%(87/152)、25.00%(6/24)、46.09%(59/128)、92.00%(69/75)、23.38%(18/77),其中灵敏度、准确性、假阴性率、阳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46.21,P均〈0.01);两法合计的诊断指标分别为60.94%(78/128)、70.83%(17/24)、62.50%(95/152)、29.17%(7/24)、39.06%(50/128)、91.76%(78/85)、25.37%(17/67),与^18F—FDG法相比,除特异性、假阳性率和阴性预测值外,余诊断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0—59.55,P均〈0.01)。与^99Tc^m-MDP法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92,P均〉0.05)。结论对软组织和骨恶性病灶的发现能力、骨转移灶类型的诊断差异,各种诊断指标上^99Tc^m-MDP和^18F—FDG各有优势,但两者结合可相互补充,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6.
SPECT/CT图像融合鉴别诊断疑似骨转移灶良恶性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CT)融合图像对平面骨显像中疑似肿瘤骨转移灶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临床拟排除肿瘤骨转移患者187例,常规99m锝-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平面显像,若发现疑似骨转移(或不能确定)者,则当即追加相应骨的局部核素SPECT和CT检查,并进行SPECT/CT图像融合分析,鉴别或明确疑似病灶的性质,并对部分病例随访或追加检查验证,统计分析单纯SPECT、CT和SPECT/CT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疑似病灶共计340个。SPECT/CT融合图像明确为良性病灶137个(40.3%),恶性病灶172个(50.6%),仍可疑者31个(9.1%),与单纯SPECT、CT诊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32例获得有明确诊断结论的随访,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符合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8%(15/16)、87.5%(14/16)、90.6%(19/32)和9.4%(3/32)。结论 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对疑似肿瘤骨转移灶有较高的鉴别或定性诊断价值,但仍有必要结合其他诊断手段综合分析,以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7.
舌癌易局部复发,术后常发生转移,预后较差.18 F-FDG显像受仪器探测分辨率限制,在舌癌术后临床应用方面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对80例舌癌术后患者的符合线路影像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舌癌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34~82(57.3±12.5)岁;舌体癌56例,舌根癌24例;TNM临床分期Ⅰ期13例,Ⅱ期7例,Ⅲ期17例,Ⅳ期43例.所有病例均行原发灶手术切除和颈部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示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73例,腺样囊性癌4例,腺癌2例,肌上皮癌1例.  相似文献   
8.
分析Graves病131 I治疗一次性成功后,患者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TRAb)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预后价值.采取131 I一次剂量法治疗Graves病257例.其中一次性治愈患者175例,男43例,女132例,年龄19~78岁,平均40.6±18.2岁.131 I治疗平均活度207.2±66.6MBq(5.6±1.8 mC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隔三个月分别测定患者血清TRAb值,分析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所有患者治疗前TRAb均阳性;(2)60.6%的患者131 I治疗后血清TRAb一过性升高,然后逐渐下降至正常,临床缓解平稳;(3)16.0%的患者TRAb反跳性升高后,下降缓慢,临床缓解亦缓慢,但未复发;(4)9.7%的患者TRAb无升高,呈持续性下降,预后佳}(5)13.7%的患者TRAb先后两次反跳性升高,并出现甲减.结论:监测血清TRAb动态变化,有助于Graves病131 I治疗后对临床转归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分析127例甲亢患者中,甲状腺显像和半定量分析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误诊甲亢的鉴别价值。方法①回顾病例:127例临床诊断为甲亢的患者,进行了放射性核素甲状腺静态显像。其中男33例,女94例,年龄21~66岁,平均(35.23±11.76)岁;②显像方法:过锝酸盐(Sodium Pertechnetate 99mTc Injection,99mTcO4-)平面静态显像,剂量4.5mCi,给药后15min显像,采集时间5min;③从显像结果并结合其他检查,分别统计符合甲亢和亚甲炎诊断的例数,以及亚甲炎误诊率;④通过计算机感兴趣区(return on injection,ROI)半定量技术,分别计算甲亢和亚甲炎患者影像的甲状腺与颈部软组织放射性计数比值、与同侧颌下腺比值、与同侧腮腺比值,并通过t检验统计分析两者间的差异性。结果①127例甲亢患者影像中,符合甲亢表现的为92.91%(118/127),符合亚甲炎表现的(即误诊率)为7.09%(9/127),符合率100%;②甲状腺与颈部软组织ROI放射性计数比值,甲亢和亚甲炎分别为46.12±19.83和2.90±1.32,两者有统计学差异(t=8.77,P<0.01);与同侧颌下腺比值分别为20.74±12.87和0.94±0.37(t=6.79,P<0.01);与同侧腮腺比值分别为18.94±10.61和1.05±0.54(t=7.04,P<0.01)。结论部分亚甲炎(7.09%)在临床上可被误诊甲亢,甲状腺显像及放射性计数半定量比值是一种简便而价值优良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10.
正因甲状腺疾病就诊的患者近年有增加的趋势,在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以及疾病种类上都有新的变化,但尚未见到相关的报道;有些患者症状体征和血清学检查结果与真实病情并不一致,甚至可能会误诊。本文对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