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3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东莞市镇区社区中老年人糖代谢异常(AGM),包括糖尿病(DM)、糖耐量异常(IGT)、空腹血糖异常(IFG)的流行病学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为全面开展DM防治、随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和临床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东莞市沙田镇13个社区45岁以上16 862人进行调查,对中老年人AGM的流行病学进行研究。结果 AGM、DM、IGT、IFG患病率分别为34.2%、8.9%、13.8%、11.5%。DM、IGT患者平均年龄大于糖代谢正常者。DM、IGT患病率随年龄增加逐年上升。超体质量者、肥胖者DM和IGT患病率高于体质量正常者。DM、IGT患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糖代谢正常者明显增高。有DM家族史者DM、IGT患病率与无家族史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DM家族史是AGM的影响因素,有AGM的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逆向切除加丝裂霉素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2008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逆向切除术,治疗组同时给予丝裂霉素C,随访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3d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3d后均消失,巩膜术区干净无出血,角膜无明显损伤,球结膜移植片平伏.随诊1~2年,平均(1.56±0.12)年,治疗组52眼治愈,术区角膜缘结膜上皮菲薄平整、无血管,角膜无新生血管,治愈率为92.86%;仅4眼复发,复发率7.14%.对照组38眼治愈,治愈率70.37%;16眼复发,复发率29.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结论:翼状胬肉逆行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能有效防止术后复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读片窗答案     
术中所见 肿物位于盆腔右侧,范围较广,边界不清,位置固定,大小约7.0 cm×12 cm,具有侵袭生长特征,右侧膀胱壁受累,与耻骨联合融合,下缘达骶尾部,与腹腔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能CT(DECT)虚拟去骨(VNC)图中CT值测量在脊柱急性骨髓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急性胸腰椎外伤的患者分别行MR及DECT成像,以MRI作为参考标准,DECT数据经双能去骨后处理得到显示骨髓信息的VNC图,分别测量VNC图中骨髓正常区域和损伤区域的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比较骨髓正常区域与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是否存在差异,并与MR进行对照.结果 DECT虚拟去骨图中,急性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比骨髓正常区域的CT值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ECT伪彩图和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腰椎骨髓损伤区域与胸椎骨髓损伤区域的CT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DECT伪彩图,DECT VNC图中骨髓CT值的测量对急性骨髓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28岁因孕38w,双下肢浮肿3w入院。体格检查:血压170/110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心肺听诊正常,胎心168次/分,双下肢浮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L9.5×109/L,N0.726,L0.274,Hb91g/L,RBC3.84×1012/L,尿常规:尿蛋白(卅),妇产科诊为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入院后予镇静、降压、解痉等药物治疗,吸氧30min,每日2次,经上述治疗3d后血压仍持续在160/110mmHg。于当天上午10时出现头晕、头痛加重,伴恶心呕吐,晚上7h患者自述视物不见。请眼科会诊,双眼视力均为HM/10cm,瞳孔直径4mm,等圆等大,…  相似文献   
6.
对学龄前儿童屈光性弱视的综合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远视性弱视是儿童常见病之一,本病不但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而且可造成永久性的视力低下[1],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我院自1990年在门诊共治疗远视性弱视79例158眼,采用综合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梁建超  严静熙  冯志伟 《吉林医学》2014,(20):4482-4483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泪膜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患者68例,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2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干眼症状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角膜荧光柒色(KL)检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内诉术眼不适患者较术前增加,术后1 d、1周及2周的BUT明显缩短,SIt增加,干眼症状评分及角膜荧光染色等明显增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后短期内影响患者的泪膜功能,应注意术前泪膜功能检测及术中、术后对泪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70岁,因双眼反复胀痛5年,右眼红、痛,伴恶心3d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右急性发作期,左慢性期)于2004年10月13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无糖尿病、葡萄膜炎、外伤等病史.入院查体:心肺(-)、BP:140/100mmHg;Vod光感,Vos 0.4;Tod 46.23 mmHg(1 mmHg=0.133kPa),Tos 20 mmHg;右眼睫状充血,角膜雾样混浊,房角窄Ⅳ,kp( )、房水TYN( ),虹膜后粘连,部分节段性扇形萎缩,瞳孔5 mm×5 mm,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核Ⅱ级,眼底窥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