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17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诊断肝纤维化的价值进行评价,并筛选出有意义的指标用于构建肝纤维化神经网络诊断模型。方法留取254例本院经病理诊断明确为肝纤维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并对17项与肝纤维化相关的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6项诊断价值较高的血清学指标作为诊断模型的输入指标,建立神经网络诊断模型。结果共13项指标与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P〈0.05),但单项指标的诊断价值均不理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lea under receiver characteristic curve,AUROC)〈0.75]。将年龄、γ-谷氨酰转移酶、PLT、PT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和DBIL这6项指标组合为诊断模型,其诊断价值优于任何单项指标(AUROC--0.834),以此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诊断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9%、82.7%和75.4%。结论通过本实验筛选的6项指标组合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也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灵敏性和特异性,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人工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在肝纤维化无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肝纤维化神经网络诊断模型,探索肝纤维化的早期无损伤诊断新方法并对该模型进行临床应用评价。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1年3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683例经肝组织活检或临床证实为肝纤维化、肝硬化患者的样本进行模型建立及验证,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导致的肝纤维化504例,其他类型肝病导致的肝纤维化179例,按照纤维化病理分期结果,利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其中134例作为训练组样本,其余样本用于模型的验证,以年龄、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直接胆红素(DBil)作为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层指标构建神经网络诊断模型,并对构建好的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建立了肝纤维化神经网络诊断模型,该模型对各类肝病纤维化诊断的正确率为77.4%,敏感度为76.8%,特异度为77.8%。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该模型与肝组织活检的一致性较好(Kappa指数=0.534),其中对CHB导致的肝纤维化诊断的正确率为80.4%,敏感度为79.9%,特异度为80.7%,Kappa指数=0.598,对其他类型肝病导致的肝纤维化诊断的正确率为67.9%,敏感度为64.3%,特异度为69.7%,Kappa指数=0.316。结论作为一种新的实验室无创诊断方法,本研究建立的神经网络肝纤维化诊断模型对CHB导致的肝纤维化的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其他类型肝病导致的纤维化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的15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HCV基因分型和NS3蛋白激酶编码区序列分析.方法 基因分型采用基因芯片法;NS3区序列扩增采用自行设计的型特异性引物介导巢式RT-FCR,序列分析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 150例患者HCV基因分型结果为1b占66.7%(100/150),2a占22.7%(34/150),3a占4%(6/150),3b占4%(6/150),6型占2%(3/150),1a占0.7%(1/150).对NS3区序列采用进化树分析进行分型,其结果与基因芯片法分型结果高度一致,主要基因型(1a、2b)的NS3区序列无明显地区性聚集倾向.未检出与新型HCV蛋白酶抑制剂telaprevir耐药相关的V36M/A、T54A、R155K/T和A/156V/T变异.结论 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仍以1b型感染为主,采用NS3蛋白酶编码区序列分析可同时进行基因分型和针对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变异检测,我国天然存在的相对优势变异株发生telaprevir原发耐药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4.
志贺菌群及其血清型14年的变化和耐药趋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监测我院1993—2006年与腹泻有关志贺菌群及其血清型14年的变化和耐药趋势,为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疫苗的制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常规大便培养,筛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并以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4年分离到志贺菌6739株,患者以男性青年为主,6~9月份为腹泻发病高峰。共检测到志贺菌的4个群23个血清型。B群最多,占75.86%;D群占23.82%,有明显增多的趋势;F2a、F4和Fx分别占73.5%、5.6%和4.5%。各菌种及不同的血清型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差异,B群多重耐药较多。结论志贺菌群及血清型种类多,随时间的变迁变化明显,耐药性不同,应重视监测。  相似文献   
5.
乙肝患者外膜蛋白血清学检测及对于判定HBV DNA复制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HBV感染者血清中PreS1-Ag、PreS2.Ag、大蛋白(LP)的检测意义及其对判定HBV复制的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01例HBV感染血清的PreS1-Ag、PreS2-Ag、HBV-LP及HBVM,同时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结果PreS1-Ag、PreS2-Ag、LP、HBsAg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reS2-Ag、LP检出阳性率均高于HBeAg;LP的检出阳性率与HBVDNA的检出阳性率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且HBV DNA拷贝数的对数值与HBV-LP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reS1-Ag、PreS2-Ag、LP较准确的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是HBVM有益的必要补充;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中的作用,旨在为CHB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20例患者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慢性肝炎轻度30例,慢性肝炎中度43例,慢性肝炎重度47例,采用ELISA法测定120例慢性乙型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VEGF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常规指标.结果...  相似文献   
7.
4种AFP定量测定方法的比较及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4种定量测定AFP方法的性能及其性价比,为不同层次的医疗单位方法选择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选择目前我国各级医疗单位常用的AFP定量方法,如进口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放射免疫(RIA)、时间分辨(TRF)和化学发光(CLEIA)等。全部按试剂盒要求操作。结果:4种检测方法皆能相对准确地反映血清中AFP的含量(两两比较P〉0.05),皆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敏感性,两两比较的相关系数在0.96~0.99之间,显示高度相关,性价比ELISA的方法最高。结论:ELISA的方法可准确检测血清中AFP的含量且具有较高的性价比,适合我国基层医疗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2个维度对目前诊断药物性肝损伤的3种常用诊断方法进行临床适用性分析,并比较其特征及差异。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非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28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中药肝损伤187例,西药肝损伤102例。分别应用整合证据链(IEC)、Roussel Uclaf因果关系评价法(RUCAM)、结构化专家观点程序(SEOP)3种诊断方法对289例患者进行诊断,收集患者急性起病时的一般资料、潜伏期、详细服药情况、实验室指标ALT、AST、GGT、ALP、TBil等。统计分析3种诊断方法分别对西药肝损伤和中药肝损伤病例诊断结果评定的一致性和各自适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西药肝损伤与中药肝损伤的临床肝损伤类型均以肝细胞型为主(81.4%、74.3%),实验室指标表现为有更高的ALT和AST水平。应用IEC、RUCAM、SEOP分别对西药肝损伤病例进行诊断,临床诊断率依次为65.7%、100%、63.7...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对肠道致病菌的耐药性及交叉耐药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加庆大霉素的沙门志贺菌培养基作粪便培养,筛选出致病菌后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采用CLSI推荐的Kir-by-Bauer法药敏试验,比较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结果 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福氏志贺菌的耐药率最高,对弧菌属的敏感性最好.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3种药物同时耐药占9.4%,3种药物耐药率有区别又存在交叉耐药.结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仍然是治疗肠道致病菌的较好选择,福氏志贺菌感染可选择左氧氟沙星,由于氟喹诺酮类之间存在交叉耐药,尽量避免选用同类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3例乙肝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LP、Pre-S1蛋白及HBV M,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HBV DNA.结果:LP的检出阳性率与HBV DNA的检出阳性率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HBV DNA 拷贝数的对数值与HBV-LP 表达具有相关关系(r=0.902);LP检出阳性率与Pre-S1蛋白检出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HBV M模式检测LP检出阳性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26例HBeAg阴性患者血清LP检测为阳性.结论:血清中HBV-LP的含量与HBV DNA的拷贝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血清中HBV-LP的检测是对HBV M检测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