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2篇
医药卫生   2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驾驶摩托车颈部撞到钢丝绳引起闭合性喉气管横断伤很少见 ,国内尚未见报道 ,国外也只有少数几篇报道 ,称为晒衣绳损伤 (clotheslineinjury) [1~ 3 ] 。现将我科自 1989~ 2 0 0 1年收治 8例此类闭合性喉气管横断伤的诊治情况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989年 6月~ 2 0 0 1年 2月共收治 8例闭合性喉气管横断伤致喉气管狭窄 ,其中 3例合并气管食管瘘及颈前巨瘘。男 7例 ,女 1例 ,年龄 17~ 4 0岁 ,平均 2 3.7岁。病程 6个月~9a,平均 3.5a。 8例先后手术 (断端吻合术、喉气管狭窄扩张术、T形管喉气管成形术、气管食管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软骨细胞在兔小肠黏膜下层(SIS)上的生长特性,为使SIS作为软骨组织工程化的载体打下基础。方法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处理兔小肠黏膜下层,将不同浓度的兔软骨细胞与SIS进行体外共培养,分别进行组织学、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经物理和化学处理的SIS纯度高、孔隙多,胶原纤维未受损;软骨细胞在SIS材料上生长、黏附、增殖,并能长入材料的孔隙内,分泌大量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结论SIS细胞相容性良好,不影响软骨细胞的形态,对细胞生长和功能表达无抑制作用,是一种较理想的软骨细胞载体。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合骨修复兔甲状软骨缺损的效果,探讨其作为喉气管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异种骨组、经脱脂、脱钙处理的异种骨作为载体复合骨形态生成蛋白(1:20)的重组合骨组。制造兔甲状软骨缺损模型,于缺损处分别植入肌肉、单纯异种骨及重组合骨。分别于术后4,8,16周以及12个月观察局部及应用CT检查和造模处局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成骨和修复情况。结果:①局部观察: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由瘢痕组织修复,在各时间点未见新骨形成。单纯异种骨组可见植入物被软组织包膜包裹,并逐渐被吸收,至16周基本完全吸收。重组合骨组可观察到植人物被吸收的同时有新骨诱导形成,16周局部有松质骨样组织形成,质地较硬,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学观察:见空白对照组无新骨形成,局部为新生瘢痕组织替代。单纯异种骨对照组可见局部有炎细胞浸润,植人物孔洞内有细胞长人,8周时植人物部分吸收,16周及12个月后缺损处异种骨基本完全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修复,无明显新骨形成。重组合骨组4周可见植入处大量软骨组织诱导分化,在植人物松质骨空洞内可见组织细胞长人,周边有纤维组织包膜,以及炎细胞浸润,8周可见新骨形成,16周原植人物吸收,有大量骨基质形成并为纤维组织包绕。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③CT检查:单纯异种骨与对照组8周左右大部分植入物被吸收,16周组织局部无骨组织显影。重组合骨组16周及12个月后局部有新骨形成,且气道形态维持良好,呼吸道通畅。结论:重组合骨具备支架的骨引导作用,其诱导成骨效果良好,是理想的喉气管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震电图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的评定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手术前后先天性眼震患者行眼震电图检测,中间位检查方法为令患者头正位注视正前方50cm处与双眼平行的目标光点;代偿位检查时令患者放松以平时视物最佳位为准,在此位患者眼震最小。观察中间位和代偿位眼震的速度、幅度和频率。眼震幅度、频率和速度计算均取最大眼震反应期10s时期内的平均值。结果:眼震电图可以记录到跳动型和钟摆型两种不同的眼震波,跳动型呈锯齿波,钟摆型呈正旋波。手术后中心位和代偿位的眼震与术前相比有明显降低。43例患者的眼震速度在中心位和代偿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或消失,占89.5%,48例患者中眼震幅度下降者42例,占83.3%。术后眼震频率在中心位和代偿位也均有下降,但以中心位明显。其中17例患者代偿位眼震的频率,幅度和速度降为零。术前中心位的眼震速度、幅度和频率分别为(29.64&;#177;18.22)mm/s,(8.52&;#177;3.36)mV,(9.88&;#177;1.21)Hz。术后分别下降为(12.87&;#177;9.24)mm/s(t=5.68,P&;lt;0.01),(3.54&;#177;2.12)mV(t=8.74,P&;lt;0.01),(2.86&;#177;1.83)Hz(t=21.93.P&;lt;0.01)。结论:眼震电图检查可以对先天性眼震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定。  相似文献   
5.
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在肿瘤病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兴的细胞生物技术-组织微阵列,具有批量性、快速性、准确性等特点,为肿瘤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从组织微阵列技术的原理、主要优势、应用、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和展望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同种异体组织工程预定形态软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以聚羟基乙酸(Polyglycolicacid,PGA)为细胞支架同种异体预定形态组织工程化软骨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构建的可行性。方法取1周龄乳兔肋软骨和关节软骨,收集体外培养第3~4代的软骨细胞,接种于塑为管状和片状经多聚赖氨酸处理的PGA材料上。分别于6、12周取材,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评价。结果软骨细胞-PGA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有基质产生。种植6周后,管状和片状复合物生成软骨,结缔组织内可见炎细胞;12周时软骨细胞成熟。结论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与PGA所形成的复合物在有免疫力的动物体内可构建出预定形态软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甲状软骨翼板在儿童声门下狭窄喉气管重建术中的应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用甲状软骨翼板作为加宽气道材料行喉气管重建术治疗声门下狭窄的1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5例,年龄2.3~12.0岁。对喉气管狭窄程度采用Myer-Cotton气道分度系统进行分度,Ⅱ度4例,Ⅲ度6例,Ⅳ度2例,狭窄平面均位于声门下,部分累及1~2气管环。 结果 12例患儿中,一次性成功拔管11例,失败1例;其中Ⅱ、Ⅲ度喉气管狭窄均一次性成功拔管,Ⅳ度喉气管狭窄失败1例。无脱管、窒息、伤口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对于声门下狭窄患儿,用甲状软骨翼板加宽喉气管腔是安全可靠的,术后不会造成喉腔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声门下狭窄的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用该方法治疗的9例儿童声门下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男8例,女1例。年龄7个月至7岁,平均年龄2.5岁。狭窄程度按Myer-Cotton法分类:Ⅱ° 7例,Ⅲ° 2例。病因为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后引起者8例,切割伤1例。 结果 患者行球囊扩张手术1~3次,平均1.8次。成功拔管6例(66.7%),其中一次扩张治疗即拔管者4例(44.4%)。2例患者术后出现气胸。 结论 对于程度较轻的声门下狭窄,内镜下球囊扩张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为先天性听力损失患儿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瞬态诱发性耳声发射对正常新生儿5218例(正常组)和因各种疾病转入新生儿科治疗者632例(高危组)进行听力筛查,初筛未通过者,生后42天复筛,复筛未通过者,3个月左右行听性脑干反应(ABR)诊断性检查.结果:接受初次筛查的新生儿中,5746例通过筛查,通过率为98.23%;初筛未通过的420例新生儿全部进行复筛,复筛通过者359例,通过率为85.47%;总通过率为98.75%,男女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产儿初筛通过率为96.44%,高危儿初筛通过率为7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个月接受ABR检查56例,确诊听力障碍25例.高危组听力损失检出率9.49‰(6/632),正常组听力损失检出率3.83‰(2/5218),高危儿听力损伤的检出率远高于正常新生儿.结论: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技术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及早发现新生儿听力缺陷并进行早期干预,可促进语言发育.  相似文献   
10.
气管缺损或狭窄长度超过5 cm无法用常规的气管切除和端端吻合方法治疗。各种气管替代治疗,如带软骨的桡侧前臂皮瓣、气管组织工程、气管移植等相继出现。在这些方法中,气管移植显示出较好的远期效果。本文综述了气管移植研究进展,重点在移植气管的再血管化和再上皮化,以及免疫抑制剂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