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利用扩散张量成像(DTI)直方图分析,明确血管性认知损害(VCI)患者的脑异常改变及DTI直方图指标与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对19例VCI患者和19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获得全脑平均扩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后,分别绘制出全脑FA和MD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VCI患者的全脑MD和FA直方图与正常志愿者不同。与正常对照比较,VCI患者平均全脑FA直方图示峰位置左移、平均FA值降低(P=0.008),MD直方图右移、平均MD值增高(P=0.026),峰位置增高(P=0.041),峰高降低(P=0.002)。平均FA值(r=-0.486,P=0.036)、FA峰高(r=0.498,P=0.030)和FA峰位置(r=-0.641,P=0.003)与MMSE评分相关。结论VCI的患者存在脑扩散异常,DTI直方图部分指标可以帮助评价认知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
神经精神性狼疮MRI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滟  许建荣  华佳  杨之晖  王元  李磊 《放射学实践》2003,18(10):699-702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MRI表现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52例NPSLE患者在出现症状后1天~2个月内进行头部MR检查。另选取26例无神经系统症状的SLE患者和27例健康志愿者行MR检查并与NPSLE组比较。结果:NPSLE的MRI主要表现为斑点状和大片状脑炎样病变、出血、脑梗死和脑萎缩,额、顶叶和基底节区好发。表现为点状病灶的临床以精神障碍和头痛为主要表现,片状病灶以癫痫和偏瘫为主要表现。临床病情严重患者的片状病灶的发生率、病灶总面积较轻微组显著增高。片状的,边缘模糊的,T1WI等、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病灶变化迅速。结论:NPSLE的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病性质及更准确的评估病情和预后,从而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3.
神经精神狼疮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对神经精神狼疮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临床总结。方法对83例SLE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42例为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41例为无临床神经精神症状的SLE对照组。对两组病人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细胞计数、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沉;免疫学检测:补体、抗dsDNA抗体、可提取的核抗原(ENA)、间接荧光抗核抗体(IFANA)、抗磷脂抗体等;尿:尿常规、24h尿蛋白;脑脊液:常规、生化、脑脊液压力、细菌、霉菌学检查、免疫球蛋白检测;影像学检查:脑电图(EEG)、脑CT、脑核磁共振。治疗:对于昏迷、癫痫大发作、急性意识障碍的重症NPSLE患者治疗的甲泼尼龙(MP)起始剂量约200~500mg/d;对于一般认知障碍、磷脂抗体综合征、局灶性NPSLE(FNPSLE)的泼尼松剂量约1~2mg·kg-1·d-1。当MP剂量渐减至100mg/d应及时适当应用环磷酰胺(CTX)、甲氨蝶呤(MTX)、硫唑嘌呤(AZA)等免疫抑制剂。统计学分析:Fisher's精确试验和t检验。结果临床症状方面,NPSLE和SLE对照组比较,面部红斑(71%∶44%)和皮肤/胃肠道血管炎的发生率(67%∶27%)差异有显著性(P<0.001)。血清学检测,两组比较,仅抗磷脂抗体(aCL)和/或抗β2糖蛋白1(β2GP1)差异有显著性,其发生率分别为43%和22%(P<0.05)。42例NPSLE患者,其中33例为弥漫性NPSLE(DNPSLE),9例为F  相似文献   
4.
神经精神性狼疮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MRI表现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 56例NPSLE病人在出现症状后1 d ~ 2个月内进行头部MR检查.结果 NPSLE MRI主要表现为皮层下斑点状和片状病变、脑梗死、出血、基底节区对称片状病变、桥脑中央髓鞘溶解症和脑萎缩.额、枕、顶叶和基底节区好发.片状的、边缘模糊的、T1WI等、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病灶变化迅速.将MRI表现分为4型,Ⅱ型仅表现为点状病灶的临床以头痛为主要表现(39.89%),Ⅲ型和Ⅳ型以癫痫为主要表现(61.53%,62.50%).MRI发现片状病灶的病人较仅发现点状病灶者临床更易表现出定位体征(P<0.01).结论 NPSLE的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脑病性质,更准确的评估病情和预后,从而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5.
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炎的MR和CT表现与穿刺活检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影像表现特点,以及MRI、CT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的结缔组织病22例,其中皮肌炎(DM)8例、多肌炎(PM)12例和嗜酸性筋膜炎2例。所有病例均完成大腿CT平扫、MR的T1WI、T2WI、频率预饱和反转恢复(SPIR)序列及CT导向经皮穿刺活组织检查。结果 穿刺活检、MRI和CT发现肌组织病变分别有17例、14例和5例,发现筋膜病变分别为5例、9例和9例。肌炎、肌萎缩、筋膜炎可单独或合并存在,肌炎(9例)呈现T1WI低信号和T2WI或SPIR高信号改变,肌萎缩(9例)呈T1WI、T2WI高信号以及肌间隙增宽。SPIR检出肌炎明显优于CT和T1WI,P<0.05。DM(6/8)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M(3/12),P<0.05。病情加重期肌炎(7/11)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缓解期(2/11),P<0.05。结论 MRI和CT能够客观地反映结缔组织病肌筋膜病变的类型、累及部位和病情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脑DTI直方图分析对皮质下缺血性痴呆(SVD)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SVD患者和14例健康志愿者行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获得全脑平均扩散率(MD)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像后,分别绘制出全脑MD和FA直方图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SVD患者平均全脑MD直方图明显右移、峰高降低,其平均MD、MD直方图峰位置明显增高,而MD直方图峰高明显降低(全脑平均MD,P=0.023;峰高,P=0.001;峰位置,P=0.046)。在SVD患者,全脑平均MD(r=-0.671,P=0.034)、MD直方图峰位置(r=-0.878,P=0.001)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SVD患者的弥散与正常对照组明显不同,MD直方图分析可作为评价疾病严重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患者基于体素的全脑范围内白质异常.方法 对19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和19名正常老年人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经过后处理生成分数各向异性(FA)图,在SPM2下进行头颅标准化后,对VCI组和对照组的全脑FA图进行基于体素的统计学t检验.结果 对照组和VCI组的额叶白质、外囊、扣带、颞叶白质、顶叶白质、岛叶的FA值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而且大多以左侧为主.结论 基于体素的全脑白质FA比较能够发现VCI患者中大脑特定部位白质的异常,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VCI患者的脑部改变.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磁共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皮层下血管性痴呆的磁共振研究进展,对磁共振技术用于探讨缺血性脑白质病变与认知功能损害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3.0T 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测轻型颅脑损伤(mTBI)微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评分在13~15分、CT检查阴性的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于外伤后1~7d内行MRI以及SWI扫描.分别记录SWI检出微出血灶的数量及部位.根据是否有微出血存在,将病例组分为微出血阳性组[SWI(+)]以及微出血阴性组[SWI(-)];对两组GCS评分进行对照分析.将病例组微出血灶数目与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例mTBI在SWI序列可见54处微出血灶,主要位于额叶、颞叶、顶枕叶灰白质交界处.SWI(+)组以及SWI(-)组的GCS评分分别为13.4±0.5、14.7±0.4,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微出血灶个数与GCS评分有相关性(r=-0.821,P=0.000).结论:SWI能显示轻型颅脑损伤中CT以及常规MRI图像不能发现的微出血性病变,提示创伤性轴索微损伤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马西平临床主要用于癫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可导致皮肤损害、血液系统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为此,我们对1981-2010年卡马西平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了统计分析。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