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腰椎骨母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人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病变呈膨胀型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病变内可见斑点样高密度影。MRI示L3-4右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区,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并可见"液-液"平面分层,伴相应水平脊髓受压、椎管狭窄。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L3椎体骨髓亦呈强化效应改变。手术病理为骨母细胞瘤。结论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虽少见但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当前,对于用哪种方法评价左心房排空能力最好仍然没有一致的观点。本研究评价MRI电影技术及MRI速度编码技术对于评估左心房排空能力的相对优点。方法左心房排空的总体积和左心房的收缩能力用于评价。共107例病人用MR电影及MR速度编码成像对二尖瓣流量及尺寸进行评价,由左心房体积与左心房排空后体积的比值计算出左心房排空的能力,左心房和左心室输出量分别由左心房及心室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得出结果。结果用MRI电影及速度编码观察左心房每搏输出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24.7mL2:3.7mL2,以及57.7mL2:4.2mL2;P<0.0001),与速度编码相比MRI电影低估了左心房的总体积[平均差(-57±32)%;P<0.0001)和左心房每搏输出量[平均差:(-24±51)%;P<0.0001],但是高估了左心房排空分数。与MR电影相比,速度编码成像能够更好地反映出左心房及左心室的输出能力[平均差(0.30±1.12)L/min:(-2.05±1.44)L/min;P<0.0001]。结论 MRI速度编码能够较好地评价左心房排空能力,应该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128层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两种不同方法——大螺距扫描方法与连续采集方法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准确率、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区别。方法对40例疑为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人分别采用128层双源CT大螺距方法与连续采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检查,所有病人均经过外科手术和(或)常规血管造影证实。比较两种扫描方式的诊断准确率、影像的直接和间接质量,以及有效放射剂量。结果在诊断的准确率(χ2=0.963,P>0.05)、大血管影像质量(u=167.500,P>0.05)及影像质量的客观参数(P>0.05)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心脏内结构及冠状动脉影像质量上,连续采集扫描明显优于大螺距扫描方法(u=112.500,100.000;P<0.05)。大螺距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0.17±0.05)mSv]明显低于连续采集组[(0.29±0.09)mSv](t=5.287,P<0.05)。结论 128层CT血管成像大螺距及连续采集模式均提高了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评估的准确率,尽管大螺距扫描会产生一定的影像质量下降,但显著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心导管造影检查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准确性较高,但具有一定创伤性,包括血管损伤、辐射损伤等,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造成负性影响,尤其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影响更甚[1].影像学技术逐渐在先天性心脏病中得到应用与发展,近年来,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技术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日趋获得主导...  相似文献   
5.
患者 女,74岁,因"排尿困难3个月"入院.患者10个月前曾冈下颌腺癌行125I粒子植入术.近来逐渐出现排尿困难伴尿频、尿痛,无血尿、发热.入院前1个月B超示:膀胱梗阻性改变,残尿量320 ml,后尿道周围可见4.0 cm×4.4 cm×4.2 cm低回声结构,性质待查.尿动力学检查示:膀胱梗阻性改变,排尿期可见逼尿肌收缩.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和比较负荷心肌灌注显像(MPI)诊断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CAD)的用途,使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作为参考标准。方法检索了Medline和Embase中用MRI评估MPI诊断冠心病的相关文献,并对比文献中用增强超声心动图(ECHO)、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所做的相关研究。结果通过汇总分析所有资料基础上产生随机效应模型,文章中涉及MRI对2970例病人的28项研究和ECHO对1323例病人的13项研究,冠心病的诊断率至少在50%以上,通过常规CCA检查管腔狭窄至少在70%~75%。MRI诊断比值比的对数(3.63;95%CI:3.26~4.00)明显高于SPECT(2.76;95%CI:2.28~3.25;P=0.006)及ECHO(2.83;95%CI:2.29~3.37;P=0.02)。而在SPECT和ECHO间没有明显差异(P=0.52)。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诊断冠心病方面MRI优于ECHO和SPECT。ECHO和SPECT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47岁,因"尿频、尿急"就诊。超声于左肾区未见肾脏回声,于右肾下极见一个类似肾脏的结构;前列腺增大、回声欠均匀。超声诊断:交叉异位肾,前列腺增生。为明确交叉异位肾诊断,行腹部64排螺旋CT检查:轴位增强扫描及MPR图像均见左肾缺如,右肾下方可见与之呈相同强化特征的异位肾,右肾下极与异位肾上极之间相互融合,双肾盂扩张(图1A、B);CTA VR图像可见多条动脉由肾脏的两极及肾门进入双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在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CT扫描中沿z轴过度扫描现象发生的频率及程度,探讨导致该现象的主要的因素及相应解决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共172例疑诊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CT扫描资料,测量实际扫描距离(L0)、有效扫描距离(L1),计算额外扫描距离(Lex)、额外辐射剂量占实际辐射剂量的百分比(EDex%)和过度扫描发生率,分析比较不同医疗机构和患者类别(急诊、门诊及住院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本组172例患者中,169例存在过度扫描,发生率为98.26%(169/172)。不同患者类别间Le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所医疗机构间Lex和EDe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对疑似泌尿系统结石患者行CT扫描时,沿z轴过度扫描现象十分普遍;通过训练影像技师,可减轻或避免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和比较用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评估斑块负荷和血管内超声技术间的差异,并评估应用迭代算法是否会引起诊断结果变化。方法收集9例病人的冠状动脉CT成像数据及血管内超声的数据。CT影像采集采用滤波反投影及迭代算法进行重建,基于模型的迭代算法和自适应统计,在匹配准CTA及血管内超声的284个交叉部分后,由2名阅片医师在所有影像中随机选取并手工圈定斑块的横截面积。结果由血管内超声测定的斑块负荷平均为(63.7±10.7)%,与CTA测定的结果显著相关(R=0.45~0.52;P<0.001)。但结果显示CTA高估了约(10±10)%斑块的负荷,在滤波反投影重建自适应统计和基于模型的迭代重建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CTA过高地评估了小斑块、偏心性及钙化性斑块(P<0.001)。CTA及血管内超声斑块负荷的重现在阅片者间的差异较小,分别为CTA<1%、<4%和血管内超声<0.5%、<1%(P<0.05)。在CT重建算法间无显著不同(P>0.05)。结论应用CTA进行斑块负荷评估与应用血管内超声测量在阅片者间有较低的差异和显著相关性。诊断的准确性和阅片者判断的准确性不依赖于影像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支架裂隙对支架植入病人远期发生支架内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方法对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347例病人进行随访,共植入781个支架,进行支架裂隙和支架内再狭窄的评价。根据临床及支架特征,病人被分为有支架裂隙和没有支架裂隙两组。在后续研究中,对82例病人共175个支架进行评价(26例评估通过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其中6例通过电话调查,46例通过CT血管成像检查,10例进行了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及CT血管成像两项检查),在有支架裂隙和没有支架裂隙两组间进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比较。结果 3例病人和13个支架被排除在外,12.5%的病人和8.6%的支架被发现有支架裂隙。CTA检查发现,21.2%的有支架裂隙的病人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占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23.7%,支架数目、长度、位置、重叠方式及支架弯曲角度为支架裂隙的影响因素。有支架裂隙病人在接下来的15个月中,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没有支架裂隙组(43.8%/14.9%由CCA进行评价,33.3%/10.1%由CTA及CCA进行评价)。结论 CTA发现有支架裂隙的支架植入病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较高,说明长期或进一步的干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