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地球科学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上游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137)Cs示踪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运用1 37Cs示踪法对长江上游“长治”水土保持工程重点治理区的云贵高原区、川中丘陵区和三峡库区 8块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速率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紫色土坡耕地平均侵蚀速率的主要因子为坡度、坡长、降雨量和土壤粒度组成 ,四个研究区土壤平均侵蚀速率介于 75 8t km2 ·a- 1 ~ 985 4t km2 ·a- 1 ,计算值与长江上游类似地区径流试验场观测值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特征及时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玉宽  朱波  高美容 《山地学报》2004,22(1):116-120
利用常规统计方法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截流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异明显,且主要受地形和微地貌控制,台地水分含量明显高于坡地;土壤剖面垂直变化复杂,水分分层不明显;流域多级台地中,中、高台位土壤水含量大于低台位,中台位大于高台位;土壤水分随坡向的分异规律有:北向坡>南向坡>西向坡;同台林地水分含量大于农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异随时间变化小,具有时稳性。研究还表明,流域内存在可反映流域表层土壤平均水分状况的均值点,可作为流域平均土壤含水量的监测点。  相似文献   
3.
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坡面水蚀的主要侵蚀动力来自降雨及其产生的地表径流,将坡面水蚀过程分为降雨侵蚀和径流侵蚀,可以从侵蚀动力、侵蚀特征差异与侵蚀规律等方面研究坡面水蚀过程与机理。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及微小区测定技术,以大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模拟和测定不同雨强与不同坡度条件下降雨侵蚀过程和侵蚀量,揭示以降雨为主要动力的土壤降雨侵蚀特征和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小雨强(<67.26 mm/h)下,紫色土坡面降雨侵蚀率具有稳定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变化微小;大雨强(106.57 mm/h)下,降雨侵蚀率随降雨历时增加呈上下波动;(2)紫色土降雨侵蚀率与降雨强度呈线性相关,随降雨强度增加而直线增加;(3)降雨侵蚀率与坡度符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坡度的增加出现临界坡度,且临界坡度随雨强的变化而改变。在中小雨强(18.06~67.26 mm/h)条件下,临界坡度SK的变化范围在17°~19°。在大雨强条件下,临界坡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4)当坡度与雨强共同影响产沙效应时,坡度对降雨侵蚀的影响较小,雨强能掩盖坡度对产沙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极端降水是导致气候变化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变化的重要因素。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作为气候变化下山地灾害风险的研究热点之一,为滑坡等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构建山地社会安全空间奠定了重要基础。尤其对于地形复杂、灾害频发的横断山地区,高精度的极端降水时空特征研究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当地减轻灾害风险与加强气候变化适应相结合。本研究以横断山北部岷山、邛崃山和大雪山为例,充分考虑区域复杂地形的影响,在全球气候模式降水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统计降尺度的方法,获取该区域2010—2060时段的逐日降水数据(空间分辨率1×1km);并充分考虑极端降水可能对物理事件造成的影响,构建包括绝对量指数、频度指数和强度指数的极端降水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下,研究区极端降水总体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趋势,短时极端降水和持续性极端降水的空间分布相对一致。就短时极端降水而言,大部分区域发生50mm以上极端降水事件的次数较多,而研究区中部邛崃山区甚至会发生超过100mm的极端降水事件。持续性事件的分布受地形阻隔作用影响,主要发生在大雪山高山区域和邛崃山区。结合研究区地理环境条件,地质灾害风险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电法勘探的测线一般由多个排列组合而成,在工程勘察中将多排列数据连接起来进行处理和解释,使解释数据更加方便、直观和准确。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密度电法多排列连接方法进行研究,探讨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既是长期人地关系优化调控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当前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重要基础工作。该文运用文献调研、总结、对比分析等方法,围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内涵、演进历程、评价方法以及技术手段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仍需深入研究的领域和方向。主要结论如下:① 当前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已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案例,但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多目标协同评价关注不够,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程度不足,多尺度综合研究存在短板;基础信息数据尚难满足全域、全要素、全时相的评价要求;地球信息技术支撑“智慧评价”的能力不足;②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评价内涵的理论认知,构建指标独立、系统高效的评价体系;丰富多尺度适宜性评价案例,重视区域发展定位,关注区域发展的特殊需求和产业优势,提升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细化水平;紧跟“智慧社会”建设步伐,加强地球信息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促进国土空间多源大数据的制定与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有效衔接,为实现“智慧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有除草中耕的习惯。研究中耕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对于指导坡耕地管理和水土保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小区开展了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中耕能够增加水分入渗,在19.61mm/h雨强下,可以提高稳渗率2.97%到36.56%,在53.95mm/h下,可以提高稳渗率9.74%到90.46%,在111.69mm/h雨强下,能提高稳渗率12.47%到54.1%;(2)中耕可以减少坡面产流,在缓坡、中等雨强条件下,中耕峰值流量仅相当于对照的30%,而在陡坡、大雨强下,二者的峰值流量十分接近;(3)在小雨和中雨条件下,中耕减少侵蚀产沙,在暴雨条件下的中耕会导致产沙量增加。  相似文献   
8.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分析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变及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区域人地关系的核心。本文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以我国西南山区625户农户实证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山区农户生计策略和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其地域分异规律。研究表明:(1)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存在耦合性,五类农户耦合度均在0.47~0.50,属于中度耦合;(2)农业兼业型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程度最高。山区农户在投入农业生产的同时,从事其他兼业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可持续收入生计水平,对土地"三生"功能也有良好的保护和促进作用;(3)不同类型山区农户生计策略与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随海拔的升高和地形高差的增大,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经济较发达山区耦合协调度高于一般发达和欠发达山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山区农户生计改善和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生态屏障概念内涵与价值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生态屏障”概念源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学术界对此概念的科学内涵和价值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通过对生态屏障概念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生态屏障概念的新的认识和理解,认为生态屏障就是指“处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生态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生态屏障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屏障概念提出的科学价值在于它丰富和拓展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容,促进了恢复生态学理论的发展,同时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其社会实践意义表现在生态屏障概念的提出强调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明确了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强调了区域性和时序性原则,为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实施提供了决策指南,为生态环境建设实践中实施系统工程和长远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决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