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地球科学   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利用自动矿物定量识别系统(QEMSCAN)、二维大尺寸背散射图像拼接技术(MAPS)、多尺度微米CT、铸体薄片、恒速压汞等实验技术,对渤中凹陷深层孔店组特低孔特低渗砂砾岩储层的储集空间进行了二维、三维多尺度精细表征,并系统研究了砂砾岩储层渗流能力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研究区砂砾岩孔隙毫米-微米-纳米级多尺度连续分布,孔隙度相对大的储层,孔径分布范围较宽,储层粒间原生孔、粒间溶蚀孔等大孔隙占比较高,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占比较低。基于三维孔喉网络模型,孔隙主要半径分布区间为1.5~60 μm,喉道半径分布在0.5~8.0 μm之间,孔喉连通性的分布形态有条带状、连片状、孤立状,储集性较好的储层孔喉在三维空间多为连片状,渗透率相对较差的储层孤立状的大孔较多。孔隙型储层的渗透率与孔喉形态、喉道半径、配位数等参数密切相关。裂缝明显改善了砂砾岩的物性,也为酸性流体对储层的溶蚀提供了有效通道,导致溶蚀孔隙相对发育。综合研究认为,渤中凹陷深层砂砾岩储层的渗流能力受裂缝发育程度、孔喉连通性双重控制,储层中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胶结对孔隙结构、储层渗流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天然矿物低温催化脂肪酸酯生烃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择十八烷酸甲酯为模型化合物,以 10种天然矿物为载体,通过动力学方法考察了天然矿物对脂肪酸酯生烃反应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地质低温条件下天然矿物对脂肪酸酯生烃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矿物的催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反应活化能和指前因子的影响上.粘土、碳酸盐和金属元素对于脂肪酸酯生烃反应具有不同的催化作用,碳酸盐矿物相对于粘土矿物使生烃反应的活化能降低,过渡金属化合物矿物存在时,催化反应活化能介于碳酸盐和粘土矿物之间.天然矿物的存在能够升高或降低反应指前因子.  相似文献   
3.
HZ26-6凝析气田为珠江口盆地东部珠一坳陷首次获得重大发现的凝析气藏,打破了近40年来珠一坳陷围绕原油展开勘探的传统局面,揭示了该区富油洼陷巨大的天然气勘探潜力。然而,对于珠一坳陷文昌组中深湖相泥岩这一主力油源岩的生气潜力以及生气特征,以及恩平组河沼相煤系烃源岩供气能力的认识则较为模糊,缺乏系统的生气机制研究。此类问题则可直接确定珠一坳陷天然气成因归属及勘探潜力。针对该问题,采用黄金管-高压釜封闭体系热模拟实验,对珠一凹陷典型文昌组和恩平组不同类型烃源岩和原油热裂解生成天然气过程及天然气碳同位素演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并探讨惠州凹陷HZ26-6凝析气田天然气成因及主力气源岩。研究认为,珠一坳陷恩平组湖沼相煤系泥岩最大累积烃类气体产率为230.8 mL/g.TOC,甲烷产气率在Ro为1.1%之后呈指数增长,呈现出持续生气特征,且以干酪根裂解气为主;文昌组中深湖相泥岩最大累积烃类气体产率达428.30 mL/g.TOC,在~1.6% Ro阶段后开始大量产气,且高产气率实际上主要由油的二次裂解贡献为主;原油裂解气最大产率达693.6 mL/g.TOC,远高于文昌组及恩平组泥岩最大产气率,不同类型烃源岩及原油样品生成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演化特征差异性明显;珠一坳陷文昌组偏腐泥型泥岩在1.3%~1.6% Ro阶段所生天然气甲烷及乙烷碳同位素组成与HZ26-6凝析气藏天然气具有较好的匹配性,为HZ26-6凝析气藏天然气的主力气源岩,恩平组湖沼相煤系泥岩及原油裂解气对该气藏未见明显成藏贡献。  相似文献   
4.
选取不同干酪根类型的低熟烃源岩作为剖析对象,从干酪根类型、干酪根中有机硫含量、可溶有机质和黏土矿物对烃源岩活化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Ⅱ1和Ⅰ干酪根活化能分布范围窄,Ⅱ2和Ⅲ干酪根活化能分布范围宽,干酪根平均活化能Ⅲ>Ⅱ2>Ⅰ>Ⅱ1;有机硫含量高的干酪根平均活化能低,有机硫对烃源岩生烃起催化作用;可溶有机质的存在影响烃源岩平均活化能的大小和分布特征,可溶有机质分布在活化能低值区间,对烃源岩生烃起催化作用;烃源岩黏土矿物中伊/蒙混层含量高,平均活化能高;伊利石含量高,平均活化能低,伊利石对烃源岩生烃起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压力对未熟烃源岩低温催化脂肪酸酯水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十八烷酸甲酯为模型化合物,以 7种抽提有机质的未熟烃源岩为载体考察了压力对未熟烃源岩矿物催化脂肪酸酯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熟烃源岩低温催化脂肪酸酯的水解反应中,压力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压力效应不可忽视。7种未熟烃源岩产生了不同的压力效应,并因此引起了水解率的升高或降低。文中对压力效应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观测到的压力效应是压力对反应促进和抑制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