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廊固凹陷W10井区油气层段阵列感应电阻率特征表现复杂,不仅出现正差异,还出现高阻环带、低阻环带特征,单纯依靠正差异模式解释油气层很容易造成漏判。根据钻井液的侵入机理,通过利用阿尔奇公式对电阻率进行数值模拟,将电阻率变化归纳为钻井液滤液的驱替作用和扩散作用,认为驱替作用使电阻率降低,扩散作用使电阻率增大。通过分析钻井液侵入特点,建立高阻环带和低阻环带的形成模式图,认为钻井液滤液与地层水电阻率的相对大小及钻井液滤液与油水相渗透速度的相互关系是形成高阻环带和低阻环带的原因。最后用差异累计法识别不同阵列感应电阻率特征所代表的流体类型。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Mishrif层作为M油田主要目的层段,具有储层类型复杂、储集空间多样、储层非均质性强、裂缝发育等特点,结合常规及成像测井资料,提出用双侧向法、三孔隙度法、成像测井识别法对Mishrif储层裂缝进行综合识别,通过建立裂缝增大系数公式,揭示了渗透率增大系数与裂缝发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利用研究成果对B-3井区进行了裂缝识别,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务中地区沙四下段油气藏特征复杂,主控因素不明等问题,利用地质、地震、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该区的油气藏特征和富集因素进行研究。认为沙四下段油气藏在平面上表现为"串珠状",即分布零散、连片性差;纵向上沿断层呈"牙刷状",即多油气藏叠合发育,各油气藏具有各自独立的油水系统和温压系统。沙四下段油气藏受烃源岩、输导体系、温压系统等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方式和分布层位,温压系统影响流体聚集相态和富集区带。该研究对务中地区沙四下段下一步油气勘探和目标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阵列感应测井电阻率能够很好地识别泥浆滤液侵入引起的地层径向电阻率变化。廊固凹陷W10断块沙四下储层阵列感应电阻率不仅存在正差异,还出现了高电阻率环带和低电阻率环带特征。根据泥浆的侵入机理,分析泥浆的侵入特点,利用阿尔奇公式对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矿化度变化对电阻率影响进行数值模拟,将电阻率变化归纳为泥浆滤液的驱替作用和扩散作用,认为在淡水泥浆钻井条件下,驱替作用使地层电阻率降低,扩散作用使地层电阻率增大。在此基础上分析泥浆侵入引起高电阻率环带和低电阻率环带原因,淡水泥浆侵入,泥浆滤液电阻率大于地层水电阻率;泥浆渗透速度与油水相的渗透速度关系,大于时则会形成高电阻率环带,反之,小于时在未侵入带之前形成含水饱和度相对较高的低电阻率环带。用差异累计法识别不同阵列感应电阻率特征所代表的流体类型,实例表明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Y9井区奥陶系潜山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结合测井、地震等解释成果,对冀中坳陷Y9井区奥陶系潜山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Y9井区奥陶系潜山储层岩性主要为灰岩,其次为白云岩,储层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晶间孔、粒间(内)溶孔为主,且发育构造缝、构造—溶蚀缝和溶洞,属低孔、低渗的裂缝—孔隙型、孔隙—裂缝型储层;储层发育受沉积、成岩、岩溶、构造等4个方面作用影响,灰云坪、云坪微相中储层最发育,白云石化、溶蚀作用大大改善了储层的最终物性,奥陶系潜山顶部和断层发育带附近岩溶作用发育,多形成优质储层,构造作用产生构造裂缝,改善了储层渗滤能力。  相似文献   
6.
河西务油田W10区块沙四下储层作为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岩石颗粒细,非均质性强,地层水矿化度高,导致油水层测井响应特征差异性小,在试油过程中往往导致大量水体产出,常规交会图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测井解释精度的需要,因此,综合考虑研究区构造、地质、储层等多方面的因素,开展对研究区储层流体的识别.应用特殊交会图法、视地层水电阻率法、Fisher判别法对W10区块沙四下储层流体进行识别,并建立相应判别图版,结果表明:这三种方法都能对流体进行有效的识别,对比试油结果可知,判别的符合率分别达到77.87%、88.89%、94.44%,特别是Fisher判别法,识别精度最高,满足测井精细解释的要求,对研究区下一步的精细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与构造成图,在解剖大量油气藏的基础上,利用油气成藏理论,对河西务油田WX井区沙四下段油气藏特征和主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沙四下油气藏是由断鼻圈闭形成的构造油气藏,油气藏沿主控断层发育,含油面积小,烃柱幅度低,平面上呈窄条状分布,具有分布零散、连片性差特点,在纵向上多期砂体叠置发育,形成多层系立体含油气格局,同时各油气藏具有各自独立的油水系统,无统一油水界面,流体性质和产能特征都存在差异,具有高温、超压的特点。沙四下油气藏受烃源岩、输导体系、温压系统等多种因素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运聚成藏方式和分布层位,地层温度不仅影响流体聚集相态,还控制油气的聚集位置,异常高压改善了储层物性,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带。  相似文献   
8.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压汞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廊固凹陷WX0井区沙四段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WX0井区沙四段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粉长石砂岩,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喉结构类型属于粗-中喉型,储层主要发育原生粒间孔隙,粒间(内)溶孔和裂缝较少。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压实、溶蚀、胶结、交代等四种成岩作用,处于早成岩B期、晚成岩A期、晚成岩B期三个阶段。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控制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沉积作用控制有利的沉积相带,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产生次生孔隙,使储层孔渗变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