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5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来源SOD的制备及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综述了自然界中存在的 SOD类型及作用机理 ;介绍了动物、植物、微生物中SOD的制备工艺 ,并对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以N-甲基咪唑、烯丙基氯为原料,采用回流法制备中间体氯化-1-烯丙基-3-甲基咪唑离子液体([AMIM]Cl),进而采用水相法,通过离子交换制备了疏水型离子液体1-烯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Amim]PF6),考察了合成温度、中间体与六氟磷酸钾的摩尔配比对其产率的影响,以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水相法能够有效地合成目标产物,大大缩短合成时间;当温度为30℃,物料比n([Amim]Cl)∶n(KPF6)为1∶1.2,反应10min可以得到产率为87%的[Amim]PF6。  相似文献   
3.
以氢氧化锶和金属钨为原料,采用阳极氧化技术合成了钨酸锶微晶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反应电流对合成反应的影响,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评价了其光催化能力。结果表明:反应电流的改变,导致合成产物结晶状况、形貌尺寸和光吸收能力的差异,进而影响其光催化性能;反应电流为0.5 A时可以得到结晶程度高、粒径1~2μm、最大光吸收边380 nm的纺锤形钨酸锶微晶,120 min内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率可达92.2%。  相似文献   
4.
碳化硅晶须和晶片都是陶瓷基、金属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理想增强体,与碳化硅晶须相比,有关碳化硅晶片制备与应用的报道相对较少。论述了碳化硅晶片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比较了国内外碳化硅晶片的各种制备技术。阐明了加热方式对碳化硅晶片制备的影响。指出低成本、新型热源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有利于实现碳化硅晶片的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催化剂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炭黑和SiO2微粉为原料,用双重加热技术合成了碳化硅晶须,考查了催化剂的种类、用量和加入方式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研究表明:以Fe2O3为催化剂,用量为原料SiO2总量的2%,在1250℃下、1.5h内可以获得平均直径为0.6μm、平均长度为30μm、生成率达80%的碳化硅晶须。  相似文献   
6.
碳化硅晶须合成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给出了一种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碳化硅晶须的方法。以炭黑和二氧化硅微粉为原料,对双重加热法合成碳化硅晶须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合成工艺的优化参数:二氧化硅与炭黑质量比为1.5:1,以三氧化二铁为催化剂,用量为二氧化硅原料总质量的2%,合成温度为1250℃,合成时间为1.5h。该工艺条件下可以得到平均直径为0.6μm、平均长度为30μm、生成率达80%的碳化硅晶须。与常规加热相比,双重加热技术具有节能、省时、生成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中药减肥的处方设计与制备 ,主要针对中老年和青少年。用中医的传统理论对肥胖做了论述。结果表明 ,本处方设计的毒副作用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减肥药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化学-水热技术,以Sr(OH)_2为锶源,TiO_2纳米管阵列为钛源,制备了SrTiO_3/TiO_2阵列复合薄膜,考察了水热时间对薄膜的组成、结构和光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热2h可以得到结晶度高、具有良好光吸收性能和光电转换性能的SrTiO_3/TiO_2复合薄膜,其光电流密度高达55μA/cm~2,是纯TiO_2纳米管阵列膜的2.5倍。  相似文献   
9.
MxOy/SO4^2—固体超强酸催化酯化反应适宜酸强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xOy/SO4^2-固体超强酸的酸强度对其催化酯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影响较大,适宜的酸强度(H0)可能是在-12.1~-14.5之间;不同的酯化反应,可能需要不同的酸强度;一般SO4^2-/TiO2比SO4^2-/ZrO2更适合作为酯化反应催化剂;对于一些要求较高酸强度的酯化反应,使用SO4^2-/ZrO2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1安全生产存在的误区 安全生产工作如履薄冰,来不得半点疏忽和大意。作为安全生产管理者或单位安全第一责任人,首先要消除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1)对安全设施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