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5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NET Framework技术实现了基于B/S模式的焊接工艺专家系统,系统可以实现碳钢、合金钢、铝合金材料的焊接工艺设计,通过XML文件存储知识库,实现更好地资源共享,使用LINQ to XML技术简化和优化推理机的推理过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油藏水平井CO_2驱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建立CO_2驱三区复合水平井模型,通过拉普拉斯变换、正交变换和数值反演等一系列数学物理方法,求解出解析解。根据流动形态特征,将试井曲线划分为9个阶段,分别是井筒储集阶段、表皮效应阶段、早期径向流阶段、线性流阶段、CO_2区平面径向流阶段、CO_2区向过渡区转移阶段、过渡区径向流阶段、过渡区向原油区转移阶段和原油区径向流阶段。对模型进行一系列敏感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CO_2区与过渡区半径越大,井底压差越小,越有利于CO_2注入;储容系数越大,过渡区持续时间越短;井筒储集和表皮系数越小对驱替越有利;流度比越大,过渡区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综合布线工程的各个环节,使用AutoCAD提供的VisualLisp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一套完整的给予GB/T50311-2007新标准的综合布线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并应用于实践工程。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藏经水力压裂后产生藏改造体积(SRV),SRV内的气藏性质与原始储层存在很大的差异,水力压裂每一阶段的SRV可简化为水力裂缝附近的一个椭圆形区域。由于三重介质气藏为各向异性储层,与经典的径向流模型相比,椭圆流模型对于三重介质气藏的优化开发至关重要。通过建立一个新的压裂井复合椭圆流模型来分析考虑SRV的三重介质气藏产能变化,模型内外椭圆区均为三重介质,高流动能力的内区用来表征SRV,基质和裂缝间的窜流视为非稳态。使用Mathieu函数、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算法等求解数学模型,之后绘制无因次典型曲线,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典型曲线的特征显示模型存在13个流动阶段,将基质与裂缝间非稳态与拟稳态窜流进行比较,并分析了井筒半径、SRV半径、流度比和储容比等相关敏感参数对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计算机辅助内容分析软件Atlas.ti对开源社区用户学习行为进行定性分析,将分析后的结果导出为特定格式的XML文档,使用DOM对该文档解析后形成二维表形式数据,使之便于在数据库中存储,从而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为内容分析的后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运用软件工程、微软基础类库(MFC)以及数据库访问系统(DAO)等方法开发了注塑模具顶杆零件的参数化模型库系统,给出了关键代码和基于Pro/E二次开发的参数模型,对创建基于Pro/E的实用CAD软件系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提高了Pro/E系统的实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评价窄河道油藏水平井的产能,避免因钻杆地层测试(DST)时间较短造成评价结果偏大,引入边界校正系数表征河道宽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建立了窄河道油藏水平井模型并求解,得到不同河道宽度下边界校正系数随测试时间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河道宽度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不可忽视,河道宽度越小,边界校正系数越小。利用该方法对渤海X油田P1H 井和 P7H 井2口水平井的比采油指数进行了预测,预测的比采油指数与实际比采油指数的相对误差小于 5.4%,说明引入边界校正系数,能显著提高窄河道油藏水平井产能评价的准确性。该方法可为类似窄河道油藏中水平井的产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指导油藏合理配产。   相似文献   
8.
使用AutoCAD提供的ActiveX Automation接口,通过VB.NET操作AutoCAD中的图形元素,根据特征参数数据库,实现模具标准件的参数化模型库的创建,同时通过优化特征参数数据库以及标准件数据库提高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9.
采用ActiveX自动化技术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的模式,利用AutoCAD提供的Application对象,以客户机/服务器的工作方式从内部控制AutoCAD,从而为AutoCAD添加了焊缝标注的新功能。  相似文献   
10.
云计算是近两年计算机领域发展起来的热点技术之一,它把一切IT资源都抽象为服务,用户通过网络来使用这些服务,从而实现按需计算和多人协作.主要分析了云的类型和云计算部署模式及应用类型、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对云的类型分析,介绍了各种云类型服务提供商,结合云的类型,重点介绍云计算部署模式及应用类型等内容,使其在网络上提供更加丰富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