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数理化   1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Ti基IrO2+Ta2O5阳极在H2SO4溶液中的电解时效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450 ℃制备所得Ti/70%IrO2 30%Ta2O5(摩尔分数)高寿命阳极在H2SO4溶液电解过程中电极的物理、化学及电化学性能的时效行为.结果发现,整个电解过程可分为“活化”、“稳定”及“失效”三个阶段.在“活化”及“稳定”区内主要发生电极表面活性氧化物的溶解,涂层中IrO2金红石相的(110)、(101)晶面择优取向随电解时间延长而减弱,而(002)晶面择优增强.但是在“失效区”内,各晶面的择优程度却不随电解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在“失效区”内氧化物的损失机制发生了变化.电化学阻抗谱测试表明,电极的析氧电化学反应电阻随电解时间的延长发生缓慢而连续的上升,而整个电极的物理阻抗在“失效区”内却发生突升现象.X射线衍射分析(XRD)表明,随电解时间的延长TiO2金红石相的衍射强度增大,达“失效区”时衍射强度发生突升.根据实验现象特别是“失效区”内阳极的时效行为提出高寿命Ti基氧化物涂层阳极的失效机制.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助教是对研究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补充了本科教学教师资源。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需要加强对研究生助教的培训、指导、管理和考评,也需要加强课程教学的统一规范管理,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促和引导。本文探讨了基础化学实验研究生助教的教学经验,并对今后实验教学管理以及研究生助教的培养等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孝菲  沈宏  王敏  胡吉明 《大学化学》2019,34(10):45-49
浙江大学化学系在求是化学班的培养过程中,以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注重提升本科生科研能力,依托学科优势,从科研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科研思维模式拓展和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等方面构筑分阶段、分层次、多平台、多模式的科研实践培养体系。该体系总体上以科研训练为主线,从广度科研认知到深度科研实践,融通校内第一、二课堂和校外第三、四课堂,贯穿整个拔尖人才培养过程。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该科研实践体系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4.
在水相中电沉积制备得到了聚乙撑二氧噻吩(PEDOT)导电聚合物膜,研究了沉积电量、沉积电位等因素对聚合物膜的电化学活性及其在水溶液中检测吗啡的电化学响应的影-向.结果表明.沉积电量为20~40mC,沉积电位为1.2V(相对于Ag/AgCl电极)时所得的聚合物膜对吗啡具有最高的电化学响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PEDOT膜修饰电极在不同浓度的吗啡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检测,发现在0.05~6mmol·L^-1浓度范围内具有很好的线性响应.最低检测限为0.05mmol·L^-1,相关系数达0.995.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4-氯苯酚(简称氯酚)电化学稳定窗口内氯酚对Ti基IrO2电极在酸性水溶液中电化学活性的影响. 循环伏安(CV)与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均显示, 几乎在整个氯酚的电化学稳定电位区间内, 氯酚对氧化物电极均起到活化作用. 以金属Ir电极为对比试样的测试结果却显示, 由于氯酚易于在金属表面吸附, 氯酚在其电化学稳定窗口内对金属电极的活性产生抑制作用. 基于氯酚对上述两类电极电化学行为影响的差异, 提出活性氧化物自身在上述电位区间内发生从低价态到高价态的转变, 进而用于氧化去除吸附在电极表面的有机分子, 可能是氯酚对IrO2电极造成活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活性"与"非活性"硅烷化学改性环氧涂层以提高其耐蚀性."活性"硅烷指含有可以与环氧树脂的环氧端基发生开环反应官能团的硅烷,通常为氨基硅烷;"非活性"硅烷指不与环氧端基发生反应,但在有机锡催化剂存在下可与环氧树脂骨架上的羟基发生缩合反应的硅烷.红外光谱显示,两类硅烷均可成功接枝在环氧树脂上.电化学阻抗谱(EIS)和加速腐蚀试验(Machu试验)测试表明,经硅烷化学改性后的环氧涂层均能提高其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7.
LY12铝合金表面电化学沉积制备DTMS硅烷膜及其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电化学技术在LY12铝合金表面沉积制备了十二烷基三甲氧基硅烷(DTMS)膜. 反射吸收红外光谱表明, DTMS硅烷试剂与铝合金基体表面发生了化学键合作用, 生成—SiOAl键实现成膜. 通过对膜覆盖电极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 与开路电位下相比, 采用阴极电位沉积方法得到硅烷膜的耐蚀性能有明显提高, 且存在一个最佳“临界电位”, 在此电位下沉积得到的硅烷膜具有最高的耐蚀性. 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在“临界电位”下制备得到的硅烷膜的结构最致密. 给出了硅烷膜覆盖电极的阻抗模型及相关参数的拟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环氧树脂涂覆LY12铝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阻抗模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分别研究了裸LY12铝合金及涂覆环氧树脂涂层后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阻抗谱(EIS).结果表明,LY12铝合金在点蚀电位以下阻抗谱上出现两个容抗弧,高频段对应Cl-参与的成膜阻抗,低频段对应铝阳极溶解的电化学反应阻抗.合金发生点蚀后出现低频感抗弧.合金/电极在NaCl溶液中先发生涂层吸水,当水及O2抵达基体后建立起电化学反应界面,合金遭受腐蚀;受涂层阻挡的影响,腐蚀产物的扩散逐渐成为控制步骤;当扩散速度较慢的Cl-抵达涂层/金属界面后,与界面处聚集的腐蚀产物间发生化学反应,完成成膜过程,阻抗谱上出现盐膜的阻抗,而扩散阻抗消失.提出了不同浸泡失效阶段涂层电极体系的阻抗模型.  相似文献   
9.
采用循环伏安(CV)与极化曲线测试了几种不同烧结工艺制备所得Ti/IrO2电极在酸性Na2SO4溶液中的电催化活性. 对传统单一高温(500 ℃)烧结与改进的分段烧结及程序升温工艺进行了比较; 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表明, 传统工艺所得电极裂纹形貌不明显, 晶粒尺寸及电极的物理电阻均较大, 电化学活性较低; 改进工艺则可明显降低Ti基体的氧化, 提高电极的导电性, 其中程序升温还可使电极表面的裂纹增多, 但若该工艺的起始温度较高, 电极的表观活性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循环伏安(CV)与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研究了Ti基IrO2系活性涂层电极在含甲醇、甲酸及甲醛三种有机小分子的Na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其中以电极/溶液界面的双电层电容来表征电极的活性.结果表明,与同浓度H2SO4溶液相比,该电极在Na2SO4溶液中的电化学活性发生明显下降.有机小分子的加入降低了电极的活性表面积.发现有机物能在较宽的电位范围内发生氧化反应,但在该种电极上的电氧化速率较慢.然而,伴随着析氧反应的发生,有机物的氧化也随之加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