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0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对大鼠应激性抑郁症的影响。方法 制备大鼠应激性抑郁症模型,采用开场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用MTT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结果 慢性应激16d,大鼠出现自主活动时间和中区逗留时间缩短、活动路程减少等抑郁性行为。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加重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并加强应激大鼠血清对正常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结论 腹腔注射细菌脂多糖加重大鼠的行为性抑郁,其原因可能与脂多糖引起的脑内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免疫应激对小鼠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注射完全佛氏佐剂对小鼠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开场试验检测小鼠行为的改变,以小鼠血清对Con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率作为免疫学指标。结果 注射完全佛氏佐剂可导致雄性小鼠自发活动减少、周边位置偏爱、血清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加;引起雌性小鼠血清对淋巴细胞转化的抑制作用增加,但无行为学改变。结论 免疫应激可引起雄性小鼠的抑郁性行为和恐惧行为,其机制与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理障碍,在精神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精神分裂症,约有15%的抑郁症患者有自杀倾向。尽管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缺陷学说仍然是抑郁症发病的主要机制和指导防治的主要理论基础,但近年来神经内分泌学的研究提示,抑郁症发病常伴有内分泌功能的改变,特别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功能改  相似文献   
4.
我国行为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为医学是综合行为科学和生物医学科学知识的一门新兴的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在我国的兴起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行为医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1 行为医学的概况 1.1 行为医学的演变与发展 1913年由美国人华生首先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新生期母爱剥夺对大鼠成年后自发活动的影响。方法:将母鼠随机分为母爱剥夺(MD)组(所生仔鼠在出生后第2~21 d每天母婴分离1 h)和正常对照(N)组(所生仔鼠不做任何处理)。仔鼠成年后予慢性应激,用开场试验观察大鼠自发活动的改变。结果:MD组再次受到慢性应激后可引起自发活动总路程与周边路程的显著减少(P<0.001),休息时间增加(P<0.01)。结论:新生期大鼠母爱剥夺可引起成年后自发活动减少,导致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硬化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原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脱髓鞘性疾病.20世纪初Ollivier和Cruveilhier分别描述了MS的临床和病理特点[1].在西方社会MS是造成青壮年神经性残疾中仅次于外伤的第二大因素[2].  相似文献   
7.
生命早期应激(ELS)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可诱发重性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注意缺陷症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发生机制的"三因素"理论[1],即遗传因素、生命早期环境因素和成年后环境因素,强调了生命早期环境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目前关于ELS对成年后精神疾病发生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发育、再生、可塑性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的功能改变等.本文就ELS对成年后精神疾病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娄振春  黄庆军 《现代医院》2012,12(1):118-119
在医院工作实践中,现有医疗收费收据提供的信息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本文提出改进医疗收费收据的设想,以现有的医疗收费收据为蓝本,设计一个较为完善的票面,力求医疗收费收据既要体现医疗行业的专业特点,又要方便信息使用者的阅读理解,还需要符合医院财务部门的核算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电休克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脑内谷氨酸水平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BIOSIS Previews、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Wan Fang、CNKI、VIP和CBM数据库查找关于电休克抗抑郁治疗检测谷氨酸水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3月31日。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包括206例抑郁症患者和152名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休克治疗后,抑郁组脑内谷氨酸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低于健康人水平(SMD=-0.419,95%CI:-0.745~-0.094,P=0.012);电休克治疗后蒙哥马利抑郁量表评分显著改善,较治疗前平均下降25分。结论本meta分析提示,电休克治疗通过提高脑内谷氨酸水平起到改善临床抑郁症状的作用。由于目前临床证据尚不充分,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0.
腹腔注射利血平对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利血平导致的行为性抑郁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与神经元数量的改变。方法:腹腔注射利血平(4mg/kg)复制大鼠的行为性抑郁模型,用自发活动检测大鼠的行为性抑郁,以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数量。结果:腹腔注射利血平48h后大鼠出现行为性抑郁。利血平可导致大鼠海马CA1区(P〈0.01)、CA3区(P〈0.05)和齿状回神经元(P〈0.001)数量减少,同时检测到此三个区域神经元凋亡的增加(CA1区P〈0.01,CA3区P〈0.001,齿状回区P〈0.001)。结论:利血平诱导的行为性抑郁大鼠可出现海马神经元数量减少,海马神经元凋亡增加是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