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表达变化与胶质瘤性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脑胶质瘤细胞对体外血脑屏障模型水转运及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的影响。方法 利用重水的荧光特性及高效液相系统检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对水转运的变化。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胶质瘤细胞作用后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4的表达变化。结果 胶质瘤细胞可以明显增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对水由内皮细胞腔面至基底面的扩散。这一过程不依赖于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变化。同时,胶质瘤细胞明显降低了胶质细胞水通道4的表达水平。结论 胶质瘤细胞可以明显增强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对水由内皮细胞腔面向基底面的扩散。胶质瘤性脑水肿不一定是血浆中大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的结果。胶质瘤细胞对胶质细胞水通道4的影响可能是胶质瘤性脑水肿产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胶质瘤起源于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是迄今人类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颅脑肿瘤,约占颅脑肿瘤的46%[1],至今仍是颅内原发性肿瘤中发病率、病死率最高的,中位数生存时间约为1年[2]。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多步骤、多因素的,确切发生机制尚未研究清楚[3]。近些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迅速发展和检测方法的不断更新,研究工作者得以发现更多与胶质瘤发生发展紧密相关的抑癌基因,为进一步认识胶质瘤发生发展的机制、界定胶质瘤的分级分型、开展生物靶向治疗和判断预后等奠定基础。前人已经发现了许多与胶质瘤相关的经典抑癌基因,例如p12、p15、p16、p21、p53、PTEN/MMAC1/TEP1基因、Rb 基因和miRNA-16等[4]。但是,尽管近几十年来对胶质瘤进行了如此大量的研究,目前胶质瘤治疗的主要方式仍然是手术切除加术后的放疗化疗,胶质瘤的预后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5-6]。目前,国外不断有报道与胶质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新型抑癌基因,如miR-7、TFPI-2、ADAR2、CAM-TA1、FGFR2,但国内对此方面的综述都是10年前发表的[7-9],为此有必要对近年来国内外胶质瘤研究中新发现的一些代表性的抑癌基因的定位、作用及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再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成人经单鼻-蝶窦入路中的解剖学参数. 方法 前瞻性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自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间行头颅-颈CTA检查的294例成人的CT数据,行多平面重建并测量鞍底最低点-鼻前棘根部-鼻腔底的夹角(∠1),上颌中切牙下端至外耳道连线与鼻腔底的夹角(∠2),鞍结节-鼻前棘根部-鼻腔底的夹角(∠3),鞍背-鼻前棘根部-鼻腔底的夹角(∠4),右/左侧蝶窦口-上颌嵴-鼻腔底的夹角(∠5/∠6). 结果 ∠1~∠6分别为(29.7±3.1)°、(29.5±3.1)°、(33.6±3.8)°、(28.8±3.6)°、(33.9±4.2)°、(33.6±4.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3、∠5、∠6大于∠l、∠2,∠4小于∠1、∠3,∠5、∠6大于∠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1与∠2之间有正相关关系(r=0.784,P=0.000). 结论 术前头颅CT多平面重建及相关解剖学参数的测定,有助于安全的打开蝶窦前壁及鞍底的开窗,上颌中切牙下端与双外耳道虚拟平面垂直于地面可作为经单鼻蝶窦入路的参考体位.  相似文献   
4.
5.
脑胶质瘤动物模型中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胶质瘤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n=30)和脑肿瘤组(n=30),脑肿瘤组按常规方法 制作C6脑胶质瘤模型,造模后第21天行MRI检查后,取正常脑组织、肿瘤中心、肿瘤边缘及肿瘤远隔部位(边缘外2mm以上)组织,采用透射电镜观察两组大鼠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a-5和Claudin-5 mRNA表达的变化. 结果 C6肿瘤细胞接种21 d后,MRI可见大鼠右脑形成肿瘤.在透射电镜下,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在肿瘤中心组织,仅有22.23%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条带状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连接为缝隙连接;在肿瘤边缘组织中,有57.15%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存在紧密连接,其余内皮细胞间局部可见裂隙.部分内皮细胞间可见缝隙连接.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强阳性表达;肿瘤中心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a-5表达呈阴性;肿瘤边缘微血管内皮细胞Claudin-5呈弱阳性表达.RT-PCR结果 示肿瘤中心Claudia-5 mRNA表达较肿瘤边缘、肿瘤远隔部位、正常组脑组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Claudia-5的表达下降及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极大的疾病.作为脑卒中高发国家,我国高血压脑出血年发病率高达50.6/10万~80.7/10万,位居我国老年人三大死亡原因之首[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温对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内皮细胞与胶质细胞共培养建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采用Millicell-ERS系统检测血脑屏障模型的跨内皮阻抗(transendothelial resistance, TER)。对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采用银染的方法研究其结构的完整性。运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分析高温作用后血脑屏障内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nula occluden 1(ZO-1)的表达变化。结果43 ℃作用2 h后,体外血脑屏障模型TER均值由(321.30±58.59)Ω·cm2下降至(65.67±6.02)Ω·cm2。同时,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银染显示,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完整性明显破坏。RT-PCR分析结果显示,高温条件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中内皮细胞ZO-1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高温可以明显破坏血脑屏障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完整性,高温条件下内皮细胞ZO-1表达水平的降低是血脑屏障热损伤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紧密连接蛋白JAM-1在脑出血后的分布与表达变化及其重要意义.方法 12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F常对照组(16 只)及脑出血组(112只,立体定向注射75 μL自体血到右侧尾状核制作脑出血模型),并选择脑出血后6h、12h、24 h、48h,3 d、7d、14d 为观察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6只).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及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JAM-1的分布及表达情况.结果 脑组织中伊文思蓝含量在脑出血后24 h、48 h、3d、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脑出血后12h、24 h,48 h时血管上JAM-1表达减弱;3d时呈不连续表达,同时在粘附于血管腔表面的白细胞上表达;7d时可见血肿周围大量JAM-1阳性细胞;荧光双染进一步发现JAM-1表达在ED-1阳性的巨噬细胞上.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脑出血后12h、24h、48h JAM-1 mRNA表达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后紧密连接蛋白JAM-l的表达变化不仅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同时也参与了脑出血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0.
胶质瘤性脑水肿发生与胶质细胞水通道4的初步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胶质瘤性脑水肿的病理生理变化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利用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研究胶质瘤细胞对血 -脑脊液屏障水转运的影响。采用半定量 RT-PCR方法分析胶质瘤细胞作用后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胶质细胞水通道 4( AQP4)的表达变化。结果 胶质瘤细胞可明显增强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对水由内皮细胞腔面向基底面的扩散 ,这一过程不依赖于清蛋白等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变化。同时 ,胶质瘤细胞明显降低了胶质细胞 AQP4的表达水平。结论 胶质瘤细胞可明显增强体外血 -脑脊液屏障模型对水由内皮细胞腔面向基底面的扩散。胶质瘤性脑水肿不一定是血浆等大分子物质通透性增加的结果。胶质瘤细胞对胶质细胞 AQP4的影响是胶质瘤性脑水肿产生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