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保留面神经的技术。 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02年8月至2010年12月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患者168例,术中在面肌肌电图监测下采取囊内切除与囊壁切除交替进行、双向会合、锐性分离面神经等技术切除肿瘤,并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的技巧和疗效。 结果 肿瘤全切149例(88.69%),部分切除19例(11.31%);面神经解剖学保留146例(86.9%);死亡2例(1.19%)。术后6个月按House Blackmann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Ⅰ、Ⅱ级91例(54.16%),Ⅲ、Ⅳ级52例(30.95%),Ⅴ、Ⅵ级25例(14.89%)。 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骨瓣成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听神经瘤安全有效;利用术中面肌肌电图监测可以提高面神经解剖保留率;熟练掌握显微手术技巧是全切肿瘤、解剖保留面神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改良常规颢下人路,以减少手术创伤达到微创的目的。方法采用耳前1cm颧弓向上向后弧形切口,绕行耳廓上方约1cm到达乳突,铣开4cm×2cm大小骨窗,平中颅底,经颞下行中颅底部位病灶的手术治疗15例。结果9例三叉神经鞘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1例。4例岩尖区天幕下脑膜瘤和2例颞底胶质瘤均全切除。结论颞下小骨窗人路可以达到常规颞下入路的效果,可以满足中颅窝后部、颞叶底面及天幕区的肿瘤切除术的要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手术人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免疫原性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U251细胞疫苗体外诱发产生效应细胞杀伤靶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以500U/mL干扰素-γ(IFN-γ)诱导48h+热43℃休克2h诱导膜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双高表达,经丝裂霉素(MMC)灭活制成高免疫原性细胞疫苗。体外刺激健康捐献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作为效应细胞(MHC—HSP—CTL),进行肿瘤特异性杀伤试验;MTT比色法检测其杀伤活性;透射电镜观察靶细胞受攻击后情况。结果MHC-HSP-CTL对野生型U251细胞特异性的杀瘤活性明显高于HSP70分子单高表达的细胞疫苗刺激组(HSP-CTL)、MHC-I类分子单高表达的细胞疫苗刺激组(MHC-CTL)以及野生型对照组(W-CTL)(P〈0.05),透射电镜显示靶细胞受到攻击后出现不同程度凋亡样坏死和胀亡样坏死,胀亡样坏死细胞在高免疫原性细胞疫苗刺激的效应细胞组较多。结论介导细胞胀亡是高免疫原性即膜型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疫苗的U251细胞疫苗一种重要主动特异性抗瘤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窦旁脑膜瘤的术前影像评估作用和显微手术治疗的手术策略,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各类窦旁脑膜瘤的MRI平扫、MRI增强检查、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或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CTA/CTV)检查结果,显微手术中不同情况下静脉窦的修复重建方法及疗效.结果 按Simpson切除分组标准,Ⅰ级切除30例(85%),Ⅱ级切除4例(11%),Ⅲ级切除1例(4%).术中均对静脉窦进行重建.术后随访3~48个月,恢复良好,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3D-CTA/CTV可以显示肿瘤的血供、肿瘤周围骑跨血管、静脉窦与肿瘤的关系,可为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显微手术需根据肿瘤对静脉窦的侵袭情况采取多种静脉窦修复与重建的方法,其间需注意保护周围的动静脉.超声刀及射频刀的合理应用可以减少静脉窦及脑组织的损伤,术中电生理监测可避免功能区损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2年12月至2015年8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经锁孔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和血肿清除术治疗,意识较差且脑室系统扩大的患者行侧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血管成像(CTA).对所有患者行门诊随访,进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 32例患者共34个颅内动脉瘤均一期夹闭完全,夹闭率为100%.术后当天复查头颅CT,2例血肿扩大,其余血肿均已清除或部分清除.术后3d内复查头颅CTA,34个颅内动脉瘤均夹闭完全.术后并发血肿扩大2例(6.3%),脑疝形成4例(12.5%),肺部感染11例(34.4%),脑血管痉挛12例(37.5%),脑梗死6例(18.8%),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3.1%),电解质紊乱6例(18.8%),无肺梗死.16例行侧脑室外引流者,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25.0%(4/16),未行外引流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为12.5%(2/16),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6.0±5.4)个月.术后6个月mRS评分为:3例为6分,1例为4分,1例为3分,2例为2分,9例为1分,16例为0分.其中84.4%(27/32)的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经锁孔入路行手术治疗合并颅内血肿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疗效理想,可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和热干预对人多形胶质母细胞瘤(GBM)U251细胞胞膜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I(MHC-I)类分子和热休克蛋白70(HSP70)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U251细胞分为3个干预组:IFN干预组(IFN-γ500 U/ml诱导48h),热干预组(43℃热休克2h).联合干预组(IFN-γ500U/ml诱导48h+43℃热休克2h),分别行相应诱导干预.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不同干预因素处理后的U251细胞胞膜MHC-I类分子和HSP70表达情况.结果 IFN干预组、热干预组、联合干预组U251细胞胞膜MHC-I及HSP70表达率分别为(89.92±3.45)%和(5.11±1.89)%、(78.89±2.02)%和(42.18±3.85)%、(96.00.4±2.63)%和(53.61±4.24)%.结论 双因素(IFN-γ500 U/ml诱导48 h+43℃热休克2 h)联合干预是U251细胞胞膜MHC-I类分子和HSP70双高表达的最佳体外诱导方案.  相似文献   
7.
胶质瘤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虽手术、放疗、化疗技术已有很大的进步,但其预后仍无改善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免疫学的发展,胶质瘤的主动特异性免疫治疗策略如树突状细胞(DC)疫苗、热休克蛋白(HSP)、通过交叉免疫反应打破肿瘤诱导的免疫耐受的分子疫苗以及B7、IFN-γ、GM-CSF等前炎性免疫基因治疗等已引起人们极大的注意并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围绕这几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眶颅贯通伤临床少见,眶颅贯通伤合并木质或竹片异物存留则更为罕见,若延误诊治可危及生命~([1]).自2005年以来,由我院神经外科联合耳鼻咽喉科、眼科成功手术治疗眶颅鼻窦贯通伤并异物残留2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以眼部为首发症状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S-DAVF)的诊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0例CS-DAVF中,眼球结膜充血20例(67%),其中5例(20%)伴有不同程度水肿; 眼球突出16例(53%); 颅神经功能障碍14例(47%); 头痛11例(37%); 头晕2例(7%); 6例(20%)出现耳鸣或颅内杂音。治疗上经岩下窦途径12例,其中完全栓塞10例(83%),次全栓塞1例(8%),不完全栓塞1例(8%); 经面静脉途径成功完全栓塞2例; 经动脉途径进行栓塞16例,完全栓塞率9例(56%),次全栓塞6例(38%),重残1例(6%)。 结论 以球结膜充血为主要表现的眼科疾患,要注意排查CS-DAVF的可能性; 岩下窦途径治疗CS-DAVF为首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高免疫原性即膜型热休克蛋白70(HSP70)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复合体Ⅰ类分子(MHC-Ⅰ)双高表达人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U251(GBM U251)细胞疫苗在体外诱导Th-1漂移现象.方法 GBM U251分别以500 U/mL IFN-γ诱导48 h、43℃热休克2 h、500 U/mLIFN-γ诱导48 h+43℃热休克2 h诱导其MHC-Ⅰ类分子、膜型HSP70高表达,随后经丝裂霉素(MMC)灭活制成细胞疫苗.体外刺激健康捐献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作为效应细胞,进行肿瘤特异性杀伤试验;FCM检测疫苗刺激前后PBMCs 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ELISA法检测效应细胞攻击靶细胞后的IFN-γ、IL-2的分泌情况.结果 体外刺激后,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的U251细胞疫苗CD4<'+>、CD8<'+>比例相对于MHC-Ⅰ类分子单高表达或HSP70分子单高表达细胞疫苗组明显增加,体外IFN-γ和IL-2分泌量亦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免疫原性即HSP70和MHC-Ⅰ类分子双高表达U251细胞疫苗体外诱导产生Th-1漂移现象,推测是其体外抗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