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总结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亚急性期(伤后4d~3周)病情恶化的治疗体会。方法200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共173例,其中在亚急性期发生病情恶化的患者共31例。25例在病情恶化后接受手术治疗,6例保守治疗。结果出院时按GOS评分:良好2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大多数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亚急性期病情相对平稳,但部分患者可发生病情恶化;对双额叶脑挫裂伤应保持高度警惕,细致观察病情,动态监测颅内压和CT,及时手术是降低致残率或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巨大基底节区血肿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方法清除28例巨大基底节区血肿。结果22例血肿基本清除,6例大部清除或继发出血。按出院时GOS评分,预后良好3例,中残6例,重残9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5例。结论采用改良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方法能明显增加术野显露,便于止血与清除血肿,防止深部脑结构损伤,可提高病人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PHFS)的手术效果。方法 21例PHFS患者均采用MVD治疗,术中显露面神经出脑干区,明确责任血管后,将Teflon棉垫于责任血管与脑干之间,以解除责任血管对面神经出脑干区的压迫。结果本组最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占42.9%。术后3月,总体治愈率为95.2%。术后出现可逆性面神经麻痹1例,听力减退1例。结论 MVD治疗PHFS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娴熟的显微操作技巧、准确地识别责任血管以及最大限度地保护神经血管是取得满意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61.5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之间时间、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及术后躁动情况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病人采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外痔分段切除血栓剥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9月~2018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嵌顿性混合痔病人8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实施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41例,实施PPH联合外痔分段切除血栓剥离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和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和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评分比较无差异,术后3小时、12小时、24小时的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小时、12小时、24小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联合外痔分段切除血栓剥离治疗急性嵌顿性混合痔效果较好,病人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快速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肛门后正中切扩加肛窦切开引流术与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慢性肛裂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肛裂病人106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3例。研究组采取肛门后正中切扩加肛窦切开引流术,对照组采取内括约肌侧切术,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8.11%,与对照组总有效率94.3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66%、复发率7.55%,低于对照组的16.98%和2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生活质量评分相比差异无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肛门后正中切扩加肛窦切开引流术与内括约肌侧切术均对慢性肛裂病人具有一定价值,但前者效果更好,治疗时间缩短,可降低对病人的伤害,避免复发,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额部与顶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钻孔部位的不同分为额部引流组(钻孔位置为患侧冠状缝前、中线旁开3.0 cm处;n=32)和顶部引流组(钻孔位置在顶结节稍前方;n=46)。结果 顶部引流组与额部引流组术后癫痫发作、硬膜下积液、颅内积气的发生率分别为15.2%和0、63.0%和34.4%、39.1%和1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顶部引流组和额部引流组血肿复发率分别为2.2%和0,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额部引流组恢复良好29例(90.6%),中残3例(9.4%);顶部引流组恢复良好41例(89.1%),中残5例(10.9%);两组患者预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额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与顶部钻孔引流术相当,但前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处理和预防措施。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2002-01-2012-01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6例气管切开术出现并发症22例,发生率7.19%,其中包括切口内出血5例(1.63%),气管内出血1例(0.33%),堵管9例(2.94%),气胸1例(0.33%),纵隔气肿1例(0.33%),皮下气肿2例(0.65%),脱管3例(0.98%)。结论:气管切开术是神经外科常用的辅助治疗措施,可导致各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加强防范。扎实的外科基本功,熟悉的颈部解剖知识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该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患者接诊时间进行编号后将单双号分成2组,均采取综合治疗,39例单号患者为对照组,接受普通营养支持,39例双号患者为观察组,同时给予丙氨酰谷氨酰胺增强营养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营养代谢指标血清清蛋白(ALB)为(37.78±4.20)g/L、转铁蛋白(TRF)为(2.38±0.36)g/L、前清蛋白(PA)为(0.48±0.04)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0、7.48、6.80,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3、6.87、6.3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免疫球蛋白A(IgA)(2.79±0.36)g/L、免疫球蛋白G(IgG)(13.76±1.64)g/L、免疫球蛋白M(IgM)(2.28±0.42)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7.30、7.04,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0、6.81、6.3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第3、7天时乳果糖排泄率[(0.25±0.05)%、(0.18±0.06)%]明显降低(t=6.56、6.81,P0.05);治疗后第3、7天时血浆二胺氧化酶(DAO)[(2.92±0.25)、(1.57±0.18)U/mL]明显降低(t=7.20、6.92,P0.05);治疗后第1、3、7天时D-乳酸[(0.19±0.04)、(0.15±0.05)、(0.09±0.06)μg/L]均明显降低(t=7.52、8.02、8.29,P0.05);治疗后第3、7天时内毒素(LPS)[(0.27±0.06)、(0.16±0.03)U/L]明显降低(t=6.88、7.20,P0.05)。结论丙氨酰谷氨酰胺用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能纠正营养代谢障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