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17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胫腓前韧带最远束(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距腓前韧带(ATFL)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具新鲜冷冻男性尸体下肢标本分为正常组(不离断ATiFL-DF,6例)和缺损组(离断ATiFL-DF,6例)。通过内旋实验比较两组的失效扭矩和失效角度。结果 失效扭矩:正常组、缺损组分别为8.152~13.725(11.22±1.96)、7.848~14.031(10.93±2.16) N·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3,P=0.813)。失效角度:正常组、缺损组分别为27.5°~38.6°(33.85°±4.21°)、28.3°~41.7°(34.80°±4.7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5,P=0.723)。结论 离断ATiFL-DF并不会对踝关节稳定性造成明显影响,说明全关节镜下ATiFL-DF转位增强修复ATFL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33例腰椎滑脱症病人,采用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33例术后均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6个月。本组患者术后无神经损伤和切口感染,动态摄片观察无融合器移位、椎弓根螺钉松脱、断裂等并发症。按Brantigan评价标准评定结果:优21例、良10例、可2例、差0例。结论 纯钛多孔涂层后路椎间融合器结合新型椎弓根钉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椎管减压充分、椎体复位好、术后能立即改善疼痛症状、立即稳定椎体、病人可早期下床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腰椎滑脱症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维生素D受体和骨关节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关节炎 (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骨关节软骨退变及其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为特征 ,复杂的多因子发病机制的骨关节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A在发达国家是最常见的肌骨骼源性致残因素 ,OA对健康的威胁在女性疾病中排第 4位 ,男性疾病中为第 8位。在美国估计有 4 0 0 0万患者 ,其中 70 %~ 90 %年龄超过 75岁 ,并且至少侵犯一个关节 ,估计到 2 0 2 0年患者数将达到 6 0 0 0万。虽然OA的病因不明 ,但有关双胎和家族性的多方面研究证据已表明遗传因素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1] 。可能参与其中的基因包括维生素D受体基因、Ⅱ型前胶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膝关节置换术后四种不同的多模式镇痛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3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术后予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术中关节周围浸润镇痛(LIA)+持续冰疗(CCT)镇痛;B组:术后予CFNB+LIA;C组:术后予CFNB+CCT;D组:术后仅予CFNB。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后6、12、24、48、72 h静息时及术后24、48、72 h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并记录术后6、12、24、48、72 h各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水平,以及术后22013年3月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8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术后予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术中关节周围浸润镇痛(LIA)+持续冰疗(CCT)镇痛;B组:术后予CFNB+LIA;C组:术后予CFNB+CCT;D组:术后仅予CFNB。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后6、12、24、48、72 h静息时及术后24、48、72 h活动时的疼痛情况,并记录术后6、12、24、48、72 h各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水平,以及术后27 d时患膝关节主动及被动屈伸活动度;监测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药物不良反应及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 h,A、B组静息VAS评分均低于C、D组(P<0.05),C组低于D组(P<0.05),术后72 h,四组静息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48、72 h,A、B组活动VAS评分均低于C、D组(P<0.05),C组低于D组(P<0.05)。术后各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7 d时患膝关节主动及被动屈伸活动度;监测术后恶心、呕吐、头晕等药物不良反应及伤口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6、12、24、48 h,A、B组静息VAS评分均低于C、D组(P<0.05),C组低于D组(P<0.05),术后72 h,四组静息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48、72 h,A、B组活动VAS评分均低于C、D组(P<0.05),C组低于D组(P<0.05)。术后各组患肢股四头肌肌力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5 d,A组、B组的主动活动度均>C组、D组(P<0.05),C组>D组(P<0.05),术后65 d,A组、B组的主动活动度均>C组、D组(P<0.05),C组>D组(P<0.05),术后67 d四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7 d四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 d,A、B组被动活动度>C、D组(P<0.05),C组>D组(P<0.05),术后54 d,A、B组被动活动度>C、D组(P<0.05),C组>D组(P<0.05),术后57 d四组被动活动度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A、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四组不良反应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局部浸润镇痛效果良好,有利于TKA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其疗效与CFNB+LIA+CCT无统计学差异,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采用SGD骨科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76例,取得满意疗效.该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能方便准确地对骨折端进行复位和固定,对骨折端具有加压作用,固定牢靠;穿针部位避开骨折处,且穿针数目少,术中软组织损伤少;术后调整容易,不影响非固定部位的关节活动.认为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治疗宜尽早彻底清创,骨折暴露复位,采用SGD骨科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既有利于骨折愈合,也有利于软组织修复及减少伤口感染.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股骨假体周骨折不同处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6例股骨假体周骨折分别采用钢丝、钢板螺钉、环抱器固定和更换长柄假体植入方法处理.总结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16例病人术后随访4~14个月.平均6个月,全部病例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评定:90分以上3例、80~89分9例、70-79分3例、63分1例,优良率达75%。结论 股骨假体周骨折类型不同,处理方法应不同:股骨颈端到小粗隆下缘的劈裂骨折,采用钢丝捆扎;全劈裂骨折移位明显,更换较小型号的假体,再用钢丝捆扎固定并植骨;小粗隆下缘到股骨干髓腔狭窄段的上缘骨折,选用长柄假体植入再用钢丝捆扎,假体远端加锁固定或选用环抱器固定;股骨干髓腔狭窄段以下的骨折,采用钢板固定或环抱器固定并植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15例下颈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结果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38个月,平均15.7个月。15例植骨块均获得良好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除1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外,其他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为86.7%。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地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前关于骨性关节炎的基因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性关节炎的关系早有报道但是因为骨性关节炎的发生不只和维生素D受体基因有关还有其他基因的参与,总结最近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在介绍VDR受体基因多态性基础上全面介绍与骨性关节炎相关的其他基因,力图全面了解其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优化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及鉴定SD大鼠的成骨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体外成骨细胞的培养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培养过程中,如果胰蛋白酶的消化时间过长,成骨细胞膜便易受到损伤;同时,传统的培养方法存在所获得的成骨细胞数量少、纯度不高等不足.因此,有必要探求一种新的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的方法.目的:优化成骨细胞在体外条件下的培养方法并对其进行鉴定.设计:观察性实验.单位: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材料:实验于2007-03/05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完成.选用出生24h的SD大鼠8只,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雌雄不拘.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实验用Ⅱ型胶原酶由美国Sigma公司分装,胰蛋白酶为Sigma公司产品,碱性磷酸酶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制品公司生产,SABC-1021试剂盒由武汉博士德公司进口分装.方法:挑选24h之内的新生SD乳鼠麻醉后处死,无菌条件下取出颅骨,剔除附着的结缔组织及骨膜,D-Hank's液冲洗3次.不强调对颅骨内、外膜,骨缝连接处等附着的结缔组织及颅顶的透明软骨结节等进行反复多次的剔除,避免操作时间过长影响细胞的存活率.结合0.1%Ⅱ型胶原酶来消化SD乳鼠颅骨,减少并严格控制胰蛋白酶的消化时间.组织块经0.25%胰蛋白酶消化20 min,继以0.1%Ⅱ型胶原酶消化60 min,收集上清离心,所得成骨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并行"多次贴壁法"纯化.主要观察指标: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成骨细胞形态特点.采用碱件磷酸酶Gomori钙钴法染色、钙结节茜素红法染色及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进行鉴定成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具有多个突起可互相连接,细胞核较幼稚,细胞器丰富,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形态特征.体外培养的成骨细胞可分泌碱性磷酸酶,改良钙钴法染色阳性率可达90%,并可形成钙结节,Ⅰ型胶原染色阳性,具有成骨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结论:实验用优化后的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SD大鼠成骨细胞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