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87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缺血性脑卒中损害中,病变通常包括缺血较重的中心梗塞病灶和血流量低下的周围区域—即缺血性半暗带区(IschemicPenumbra,IP)。在随后的梗塞病理过程中,如果治疗恰当,IP可完全恢复正常。IP的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8岁,干部。主因突然失语5天入院。于入院前5天,患者在工作中突然晕倒,不省人事,2分钟左右意识恢复、失语、无头痛、呕吐、肢体运动障碍及大小便失禁,未用特殊药物治疗。入院查体:T36℃,P86,R22,Bp18.6/10.6kPa。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智清楚,完全运动性失语,定向力好。双侧额纹对称,眼睑无下垂,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两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颈软无抵抗,心肺未见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三头肌反射、膝腱反射(+),痛温觉正常存在,关节位置觉正常存在,Babinski征(-),GordOn征(-),Hoffmann征(-)。颅脑CT:第四层面左侧基底节区局限性低密度阴影,边缘模糊,其它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左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入院后给予藻酸双脂钠、胞二磷胆硷、脑益嗪等药物治疗,患者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8例头颅CT证实为缺血性脑梗塞的患者给予尿激酶、脑活素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脑电地形图检查。结果表明,治疗后脑电地形图显示:病变部位慢波频带病变面积缩小,功率值下降;α频带功率值增高,优势频率出现,与临床症征的好转相一致,本文提示,脑电地形图是观察临床疗效的一个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是研究听觉神经通路的一条新途径,反映的是听神经及脑干听觉传导通路的电生理机能,正常的BAEP的产生有赖于听神经及脑干通路的完整和功能正常。目前认为BAEP中Ⅰ~Ⅴ波发生源与椎基底动脉(后循环)系统供血区域相吻合^[1],对研究后循环缺血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周围神经损伤包括自发性和外伤性两种,临床上促进神经功能修复、避免失神经肌肉萎缩、恢复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常见治疗方法有手术、物理、化学等疗法,其中电刺激疗法应用最为广泛,有高、中、低频电刺激,刺激方法有经皮式、植入式、术中超强电刺激等方法,经皮式刺激避免了体内埋置电极的烦琐操作和需再次手术取出针电极造成的创伤,具有方便、无痛和适应证广泛等特点,最容易为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6.
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MRSI)是生物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的重要检测工具之一,是分子医学、基因疗法等医学前沿的首选监控技术[1],它可以在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人体的生化环境、组织代谢等进行无创定量分析。一、磁共振波谱(MRS)分析原理MRS是一种可以观察活体细胞代谢的无创伤性检测手段,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现象是它的关键,这两种现象形成了频谱的精细结构。波谱的水平轴代表共振频率,用每百万单位(ppm)表示,波峰高度或峰下面积与受检原子核数量呈正比。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0岁。主因发热、咳嗽1周,伴右侧眼痛、眼睑下垂3天就诊。曾按“上感”给予抗病毒抗感染、止咳药物治疗,发热咳嗽症状好转,出现右侧头痛眼痛、眼睛睁不开,以右侧眼眶眼球疼痛为主,呈“钻痛”,无视物不清及复视,伴轻度恶心,曾到眼科就诊,除右侧眼睑下垂外,视力眼底等均未见异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未用降压药物),无偏头痛史及类似发病史。  相似文献   
8.
9.
地圣珠水煎剂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之后第二位最常见的痴呆症发病原因,约占所有痴呆症的10%~50%,也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针对该病的诸多问题至今仍存有较大争议,直接影响该病的临床治疗。2002年9月-2003年6月,我们依据中医理论及多年对本病的临床诊治体会,参考西医相关认识拟就治疗本病的方剂“地圣珠”,应用此方结合西药治疗VaD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随着神经电生理理论、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视觉诱发电位技术作为一种检测视路异常的敏感方法,现已比较完善。而视觉诱发电位地形图(VEP-M)既具有视觉诱发电位的波形又具有直观的地形图,它对视觉通路、视皮层中枢的功能障碍可客观、早期显示出异常,对后视路周围脑区病变也可通过视诱发地形图显示出皮层功能的改变。现将我院近年来资料完整的40例脑梗塞患者的VEP-M的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