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医药卫生   19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凋亡及病理分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胶质瘤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与肿瘤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0例脑胶质瘤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计算增殖/凋亡指数。结果:不同级别胶质瘤PCNA的表达及细胞凋亡不同,但部分级别间无显著差异,增殖/凋亡指数各级别间差异显著,与肿瘤病理级别呈显著正相关(r=0.782,P<0.001)。结论:增殖/凋亡指数可更准确的反应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和临床特点,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神经导航内窥镜辅助下单鼻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神经导航、内窥镜辅助下垂体腺瘤的经单鼻孔经蝶手术治疗。方法对6例经磁共振成像诊断垂体腺瘤的病人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定位,将影像资料输入导航工作站,作术前手术计划。采用零度及45度镜经单鼻腔,在导航的动态指引下确认鞍底,于内窥镜下实施瘤实质切除。结果本组5例完全切除,1例因为瘤实质较韧而作大部分切除,术后病人的视力均得到了改善。导航预期误差1.48mm,实际误差1.8mm。结论神经导航引导下的经鼻蝶垂体腺瘤手术定位准确,内窥镜下操作对鼻腔的解剖结构影响小、组织损伤轻,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2 8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 (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 (或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及术后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 ,观察脑组织氧分压 (PbtO2 )、二氧化碳分压 (PbtCO2 )和pH值 (pHbt)的变化。 结果  (1) 2 8例脑外伤患者在剪开硬脑膜后PbtO2 、pHbt分别从 (13± 4 )mmHg、(6 .96± 0 .15 )增加至 (2 1± 5 )mmHg、7.0 5± 0 .12 (P <0 .0 5 ) ,PbtCO2 从 (6 1± 6 )mmHg下降至 (5 3± 5 )mmHg(P <0 .0 5 )。(2 )其中 2 4例脑外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 ,PbtO2 、pHbt值分别从 (2 1± 4 )mmHg、7.0 5± 0 .11增加至 (2 8± 6 )mmHg、7.15± 0 .10 (P <0 .0 5 ) ,PbtCO2 从 (5 2± 6 )mmHg下降至 (4 5± 4 )mmHg(P <0 .0 5 )。 (3)PbtO2 <10mmHg持续 30min以上的患者预后差。 结论  (1)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 ,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 ,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 ,以指导治疗。 (2 )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与经岩骨入路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岩松  常义  惠国桢  邵君飞  刘宏毅 《江苏医药》2003,29(11):826-827,I003
目的 充分了解颅底侧后方外科解剖结构 ,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下方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 ,为安全、合理地运用经岩骨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使用 2 0例颅骨和 17例尸头标本 ,按照手术入路将标本的侧后方颅骨切除 ,暴露横窦、乙状窦、岩上窦、窦硬膜角等结构 ,测量结构间的距离和角度 ,找出它们与颅底表面骨性标志的对应关系。结果 右侧横窦中段和外侧段的平均宽度大于左侧。横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枕外粗隆之间的连线对应 ,乙状窦的走向与颞鳞 /顶乳缝交点和乳突尖的连线对应 ,两线构成的夹角为“窦间角” ,左侧平均为 10 2 0± 17 3度 ,右侧平均为10 0 0± 15 5度。乳突导静脉孔至乙状窦后壁距离左侧 12 0± 2 2mm ,右侧 12 3± 2 5mm。结论 从右侧开颅时必须考虑到左右横窦宽度的差异。可采用新的乙状窦前入路钻孔定位方法 :孔 1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前上方 ;孔 2位于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下方 ,前缘在乳突体后界 ;孔 3、4位于星点内侧 2~ 3cm ,颞鳞 /顶乳缝交点与枕外粗隆连线两侧 ;孔 5位于颧弓中点的上方。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的影响,并探讨针刺治疗的脑保护作用机理.方法:将5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4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应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针刺涌泉和厉兑穴.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患者伤后1、2、3、5、7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结果:①对照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达高峰,3 d开始下降,5 d进一步下降,7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②治疗组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在伤后1 d升高,2 d下降,3 d继续下降,5 d下降到正常水平;③治疗组伤后2、3、5 d脑脊液中IL-8、sICAM-1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能减轻重度颅脑损伤后脑内炎症反应,从而减轻因炎症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鼻蝶显微手术治疗垂体大腺瘤的疗效,对手术技术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2015年4月行经鼻蝶显微手术切除的垂体大腺瘤患者220例,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内分泌?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显示肿瘤全切198例,次全切20例,部分切除2例;术中脑脊液漏47例,术后尿崩129例;术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泌乳素(prolactin,PRL)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hic hormone,ACTH)下降,生长激素腺瘤患者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下降?结论:经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技术成熟,能够切除垂体大腺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7.
胶质瘤占脑恶性肿瘤的70%以上[1],WHO分级Ⅰ~Ⅱ级为低级别胶质瘤,Ⅲ~Ⅳ级为高级别胶质瘤,高级别胶质瘤预后相对较差。手术和放化疗是治疗胶质瘤的主要方法[2],确定胶质瘤的手术边界尤为重要。功能磁共振分为静息态和任务态功能磁共振,可以为肿瘤边界提供参考,除了能够获得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外,还能获得功能参数[3,4]。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06在胶质瘤组织以及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对LINC01106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潜在作用机制进行探索。方法 通过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分析LINC01106在胶质瘤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的方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系中LINC01106的表达水平。通过转染LINC01106小干扰RNA或者过表达质粒抑制或增高U87细胞中LINC01106的表达水平;采用 CCK8实验以及EdU实验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功能进行检测;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LINC01106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功能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对LINC01106潜在的分子机制进行探索。结果 通过分析TCGA数据库发现LINC01106在胶质瘤肿瘤组织的表达显著降低,同时qRT-PCR结果显示LINC01106在胶质瘤细胞系(LN229、LN308、U87以及U251)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细胞HEB;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在U87细胞中抑制LINC01106的表达可以显著促进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而过表达LINC01106则有着相反的效果。LINC01106能够结合miR-3167并抑制其表达,这可能是LINC01106 胶质瘤进展的潜在机制。结论 LINC01106在胶质瘤组织中低表达,抑制LINC01106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能力,LINC01106可能通过结合miR-3167在胶质瘤中发挥其抑癌基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脑磁图(MEG)术前定位初级运动皮质(M1)的准确性。方法选取顺序入院的中央区胶质瘤26例,术前均运用MEG定位皮质运动区,与MRI导航影像融合,在神经导航下定位MEG激活区。术中对MEG成功定位的病例行直接皮质电刺激(DCES),比较两种技术的吻合度。结果因病人不能配合,MEG定位失败2例,余24例均定位成功,每例激活区1~5个。DCES成功监测24例,所有选择的DCES靶点共41个,阳性靶点24个,1个/例。以所有的41个靶点分析,MEG定位M1区与DCES定位的吻合率为58.5%;而以第1组病灶侧M1区和第2组病灶侧中央区的MEG激活区中27个靶点分析,两者吻合率为88.9%;仅以第1组M1区的MEG激活区中17个靶点分析,两者吻合率为100%。结论 MEG可以灵敏而可靠地定位M1区,可用于中央区胶质瘤病人术前手术规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诱导并建立脑胶质瘤耐放射细胞亚株的体外实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胶质瘤放疗抵抗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基础。方法以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为实验对象,通过体外细胞培养,应用60Co射线对脑胶质瘤U251细胞株进行小剂量重复的诱导照射,得到U251耐放射细胞亚株RR-U251。观察RRU251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检测其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其细胞凋亡;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团形成。结果放射治疗后,RR-U251与U251细胞的相比:细胞增殖活力增强11.5%,迁移能力增强50%,侵袭能力增强87.5%,凋亡率下降69.6%,细胞集落形成率升高88.5%;RR-U251放射敏感性明显下降。结论小剂量重复照射诱导法能较好地建立胶质瘤耐放射细胞亚株RR-U2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