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联合拉莫三嗪治疗双相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而对照组给予一般心理支持。测定入组基线及治疗第1、3、5及8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积分、治疗前后应付方式积分,计算两组临床总有效率、HAMD17减分率、因子分变化及应付方式积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方案的总体疗效相当(χ2=0.0934,P〉0.05),且HAMD17积分均在第3周明显降低,说明两组起效时间相同(P〉0.05);但治疗组在认知障碍、迟滞因子的改善上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能更有效的改善幻想、求助因子积分(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双相抑郁患者应付方式,重视应付方式等人格因素可能是双相抑郁预防复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与血清甲状腺激素相关性。方法对43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和48例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 HAMD17)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进行评估,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TSH、TT3、TT4、FT3、FT4水平;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验证FT3与是否患TRD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中以FT3为自变量,是否患TRD为因变量,分析FT3的降低程度与发生TRD风险大小之间的量化关系;通过ROC曲线评价FT3在TRD中的诊断价值。结果难治性抑郁症组(TRD组)与非难治性抑郁症组(非TRD组)比较,起病年龄TRD组[(16.98±2.25)岁]比非TRD组[(23.50±3.38)岁]更早,受教育年限TRD组[(8.53±1.72)年]比非TRD组[(11.04±2.07)年]更短,总病程及本次发病病程TRD组[(10.14±6.47)年,(60.35±23.64)月]比非TRD组[(5.48±4.15)年,(5.00±3.40)月]更长,HAMD总分及其行为阻滞因子分TRD组[(19.09±1.59)分,(8.72±0.98)分]比非TRD组[(15.69±2.38)分,(4.98±1.63)分]更高,甲状腺激素中FT3值TRD组[(3.92±0.15)pmol/L]比非TRD组[(4.16±0.20)pmol/L]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每降低0.1 pmol/L,发生TRD的危险性上升1.006倍[ OR=2.006,95%CI =(1.501,2.681)]。 ROC曲线下面积为0.821(P<0.001),其95%置信区间为(0.734,0.907)。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病程更长,起病更早,文化水平更低,HAMD总分更高,阻滞症状更重,血清FT3水平更低;FT3对诊断TRD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过去的数十年,神经刺激治疗技术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疾病的临床治疗。神经刺激治疗主要包括电休克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直接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本综述将简要回顾神经刺激治疗在焦虑障碍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及其可能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15年-2017年中山市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自杀率变化趋势和自杀案例特征,为中山市制定自杀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抽取中山市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中死亡时间为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的死亡案例,按照是否具有中山市户籍分为户籍组和流动组,计算并比较两组自杀率和自杀方式的差异。结果中山市2015年-2017年自杀率为4. 03/10万。户籍组和流动组年自杀率分别为3. 61/10万、4. 46/10万。两组自杀率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流动组60岁以上人群自杀率高于户籍组(34. 94/10万vs. 6. 83/10万)。前三位的自杀方式,户籍组分别为自缢[95例(53. 67%)]、服用农药[27例(15. 25%)]和高坠[22例(12. 43%)];流动组分别为自缢[65例(30. 37%)]、高坠[48例(22. 43%)]和服用农药[30例(14. 02%)],两组自杀方式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 99,P<0. 01)。结论中山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自杀死亡的案例均以自缢、服用农药和高坠为主。流动人口自杀率略高于户籍人口,老年流动人口可能是高自杀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突发群体事件受伤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急性期检出率与暴露时间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家医院突发群体事件受伤住院的161名伤员在受伤第3、4周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事件影响量表(IES)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测查,完成测查155例。突发群体事件2个月后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本(DSM-Ⅳ-TR)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病人版(SCID-I/P)对128名伤员(失访27名)进行检查和精神科诊断。结果:样本中PTSD检出率为41.4%(53/128),男性与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8.7%vs.48.6%,P0.05)。男性暴露时间1 h者的SRQ20、IES得分低于暴露时间≤1 h者,女性暴露时间不同者SRQ20、IES得分无明显差异。男性暴露时间1 h者的PTSD检出率低于暴露时间≤1 h者[32.7%(16/49)vs.54.1%(20/37),P0.05],女性暴露时间不同者PTSD检出率无明显差异。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社会总支持、内支持、外支持得分与SRQ20、IES测评结果均不相关(r=-0.26~0.24,均P0.05)。PTSD伤员与非PTSD伤员的社会支持量表得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突发群体事件男性受伤者中暴露时间1 h有较低的PTSD检出率和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与PTSD的发生可能无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喹硫平与利培酮用于治疗老年双相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老年双相障碍患者58例,随机分为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各29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结束治疗后,患者的CGI-S-BP总评分、BPRS评分、YMRS评分以及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两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喹硫平组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喹硫平用于治疗老年双相障碍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利培酮显著减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更加适合老年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双相障碍与酒精依赖患者的人格特征。方法收集广东省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单纯酒精依赖患者30例(酒依赖组),非酒精依赖双相障碍患者32例(双相障碍组)和两病共存者22例(共病组),对比分析3组的人格特征。结果酒依赖组的诈分、谎分显著高于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相障碍组的男性女性化、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精神衰弱、轻躁狂评分均显著高于酒依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病组的诈分、谎分、男性女性化、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精神衰弱、轻躁狂评分均显著高于酒依赖组和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障碍与酒精依赖患者均具有异常人格特征,两病共存者人格障碍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心境障碍和健康家庭的家庭环境的对照研究,旨在了解心境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特点,为其治疗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门诊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精神病患者36例和健康家庭人员36例为研究对象,并使用家庭环境量表对两组实验者的家庭环境进行评定,对比两组实验者的FES-CV量评分情况。结果在独立性、情感表达、亲密度、娱乐性以及成功性等方面,心境障碍患者的分值均要低于健康家庭组;而其控制性、矛盾性两方面的分值则要高于健康家庭组,两组对比差异均呈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组织性、道德宗教观以及文化性三个方面,比较于健康家庭组并无显著差异性,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分析广东省中山市一定数量的心境障碍患者家庭功能的过程中,使用家庭环境量表可以更深入了解心境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特点,能够尽早识别和预防心境障碍疾病,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为患者的预后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双心境稳定剂(丙戊酸钠缓释片和碳酸锂片)联合喹硫平片(思瑞康)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00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0)和对照组(n=50)。研究组应用碳酸锂、丙戊酸钠缓释片以及喹硫平片治疗6周;对照组应用丙戊酸钠缓释片联合碳酸锂片治疗6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分别采用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不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分。结果研究组各时点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治疗2、4周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各时点BRMS分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4),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心境稳定剂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复发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为研究组,将研究组的健康家庭成员中与患者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相近者作为对照组,共70人。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人群进行测评。结果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对照组人群的社会支持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客观支持方面(P0.05),在主观性评价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事件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在家庭和工作方面发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对患者有明显的影响(P0.05)。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症状复发的可能性与SSRS的客观支持评分呈负相关(OR=0.69)、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OR=1.05)。结论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和能够获得的客观社会支持程度是影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