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社会科学   5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学术界重视探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本质差异,却忽略了中华传统的"天下"、"国家"观与近代以来从西方土壤中产生的"主权国家"概念的重大差异,牵强地使用"主权国家"概念去解读古代的中国和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造成了理论上的不少失误和混乱。我们应该遵循"主权国家"的游戏规则来处理当今世界的国家关系,但也应坚持按中华先民共同遵循的"大一统"游戏规则去认识历史上的中国。  相似文献   
2.
进入20世纪,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就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一国无法获胜的推断.但无产阶级在一国获胜与在"主要文明国家"获胜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大不相同,险恶的国际环境对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产生了极为重大、极为复杂的影响.正因如此,如果套用无产阶级在"主要文明国家"同时胜利为前提条件的构想,去认识和处理一国和少数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国内民族问题,认为只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就可迎刃而解,那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强调"礼别华夷",以文化区分"我者"与"他者",用"夏礼"则夏视之,用"夷礼"则夷视之,血统如何在所不论.先秦儒家认为人之天性与禽兽没有本质差别,全赖圣人教之以礼方得以为人."礼别人禽",以夫妇之礼作为人与禽兽的起码分界,不论华夷、有违反最起码的夫妇之礼的行为者,即视为禽兽之行.先秦儒家十分强调礼仪的外在形式,把是否遵循"夏礼"的礼仪形式作为别华夷的最起码的标准,不仅如此,在是否践行"礼"的精神以别华夷方面,于华于夷都使用同一个标准,对诸夏之国并不宽贷.先秦儒家主张"有教无类","用夏变夷"而绝不能"变于夷",既体现了民族观的开明方面,又反映出贱视夷狄文化的文化优越感,但先秦儒家不得"变于夷"的主张是无法完全阻断华夷文化的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4.
1.灾区重建工作虽然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在较长时期中付出巨大努力,但是,我们应当明确树立灾区重建工作也是我们面临的难得的机遇的观念。其中有两大有利条件:第一,旧的坛坛罐罐彻底打碎.已无掣肘的顾虑.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重新考虑规划布局;第二,中央和各省的支援力度大.这是灾区重建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5.
由知名民族理论学家金炳镐教授主编的、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和中央民族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结题成果的中国民族理论研究的力作——<中国民族理论百年发展>一书,于2008年底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拜读崔明德教授大作《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深感别开生面而欲有所言之际,崔教授和马晓丽教授合著的又一力作《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由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面世。捧读之余,更是启悟良多而有不能不言之感。  相似文献   
7.
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观点理论去认识匈奴与西汉王朝的关系,进而就会发现,中国古代长城内外的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由于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观念俗尚迥异,这是造成民族间冲突和战争的基本原因.在长城内外的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成熟有序的经济交流互补机制尚末形成、道德价值取向和社会俗尚有较大差异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冲突和战争具有不可避免性,不以有识之士的意愿和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谚语中与儒家思想相通的价值观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泛传播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其接受度的认识和研究中,前人普遍单向地从儒家思想“化夷”的思维角度出发,忽略了各少数民族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有其自身的思想基础———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基本价值取向。本文鉴于谚语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探求各少数民族蕴含的价值观及其与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产生共鸣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地域内,通过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语言交流,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稳定的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素质外在表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由民族传统文化决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优秀成分,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努力宏扬,对其中的落后成分进行改造,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更富朝气的民族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前言在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民族高校的图情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一年的到来,将更加突出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紧紧围绕提高育人质量这个中心,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完善图情服务体系,优化图情服务功能,使图情工作跃上新的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