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0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车淑娅 《殷都学刊》2002,(3):99-101
本文描述了动词“告”与其所告内容、所告对象组合形式的演变过程 ,旨在探寻“告”之类动词双宾结构的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2.
导致古代文学作品译注“望文生训”的原因之一,是在选择与确定词的语义时脱离了交际的语言环境,所以,《列异传》中的“生人气”、“略无”和《列女传》中的“便利”不应是“陌生人的气息”、“略微没有”和“方便”之义,而应该是“活人的气息”、“全无”和“有利可图”之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先秦作品中动词“构”的意义演化作了描述 ,意在说明词的意义与其在作品中的分布情况是密切联系着的。  相似文献   
4.
论词义演变对句式演变的影响--以"请"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请”的句式结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演变,直到明代才开始稳定在“请 P V”格式上,而“请”的句式结构之所以发生演变,是因为“请”的词汇意义在不断变化。所以说,汉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式结构关系密切,词汇意义的演变决定着句式结构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把“寡人”释为“寡德之人” ,把“不”释为“不善”。如《辞源》“寡人”条 :“寡德之人。”“不”条 :“不善。”《汉语大词典》“不”条 :“不善。”但是我们认为“寡人”、“不”都应当释为“孤单之人”、“孤寡之人”。第一 ,“寡”只有“少”、“单”之义 ,不含“德”义。《尔雅·释诂下》 :“希寡鲜 ,罕也。”“鲜 ,寡也。”高诱注《吕氏春秋·士容》 :“孤、寡 ,谦称也。”龚自珍《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寡者 ,无二无匹最尊之词。”显然“寡”只有孤单之义而没有德之含义。《辞源》等增加了德之含义 ,属增义为…  相似文献   
6.
《韩非子》中反义词不仅数量丰富,多达500余组,而且在类型、对应关系和分布上也显示出独有的特征。其语法类型特征主要是语法类型比较单一,主要分布在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三种词类上,以形容词为多,且有许多词语兼属不同的语法类型;其词义类型特征主要是词义涉及范围比较广,有时间、空间、名物、行为动作以及性质状态等多种关系的对立。对应关系的总体特征是不平衡,表现为音节对应上和数量对应上的不平衡,即除单音词与单音词相对、复音词与复音词相对外,还有单音词与复音词相对形成反义词的现象;除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外,还有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存在。分布上的特征主要是分布较为集中,大量的反义词连用和对用,以及在全书范围内散用反义词。  相似文献   
7.
选择机制存在于语言演变现象的背后,在无形中制约着语言的演变发展.在同时或历时存在的各种语言形式中,选择机制以语言自身的特点和语言外部的因素为契机,自然选择那些符合当时语言环境和规律的形式.选择机制的作用是统一的,但选择机制发生作用所借助的契机各不相同,如词的语义特征、语言的经济原则、人的"组块"心理过程以及人的社会文化心理等,因而演变现象多种多样,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韩非子》所处的战国末期,否定副词之间的分工虽基本明确,但其严格性较之以前已明显减弱,相同用法的同一类否定副词之间的分布对立现象也已不明显,无论是表示一般否定的、表示禁戒性的,还是表示否定判断的、表示未然的,否定副词都有统一为“不”的倾向。在这一时期,词汇更加规范和稳定,也因此形成了很多能够延用下来的习惯用语和格式。同时,战国末期的口语中已有判断词“是”和“非”的萌芽。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日益”由状中结构“日+益”词汇化而成.“日益”结构在先秦就已大量使用,其中“日”是副词,意思是“逐日”,用来修饰谓语中心词“益”,“益”的意思是“增加”.战国末期“日+益”结构开始出现词汇化的端倪,历经汉魏、唐宋的进一步发展,到近代其词汇化过程彻底完成,现代汉语中的“日益”完全是一个副词.导致“日益”词汇化的因素一是“日益”自有的语义语法基础,二是语法功能的类同感染,三是汉语词汇复音化大趋势的影响,四是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专书词汇研究的意义出发,结合实际用例,分析了专书词汇研究的常用方法,指出其不足之处,继而提出了专书词汇研究的三维方法,即横向比较研究法、纵向考源探流研究法以及空间系联征引研究法。其目的是探讨如何有效地运用材料去进行专书词汇研究,提倡横向比较研究法、纵向考源探流研究法和空间系联征引研究法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