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7篇
  2020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史无先例。香港回归10年,尽管历经多次经济波折和政治纷争,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有目共睹,香港回归10年,与内地的经贸关系得到空前的加强,而且继续维系着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地位;香港经济目前仍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未来发展还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在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本刊分两期约请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数位教授撰写文章,本期刊载其中的四篇,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关于香港未来发展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现实,阐述了我国现有产权制度的特点,以及产权制度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明晰产权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者第一次搜寻成本存在的条件下,厂商与消费者双边异质的搜寻市场上厂商采取混合定价策略,市场呈现价格散布均衡,消费者根据搜寻成本水平决定参与市场的程度。消费者搜寻成本和厂商生产成本的变化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因消费者参与市场的程度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在人们的理解和认识当中,通常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诸国(新、马、泰、菲、印尼等)界定为东亚的范畴,习惯上的东亚并非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区域,更多的是指在过去十多年里,经济活力十足的几个经济体的集合,因此,东亚事实上成为了过去十多年来世界经济活...  相似文献   
5.
6.
姬超  袁易明 《江西社会科学》2020,(1):84-94+254-255
经济特区的中国实践浓缩呈现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典型化事实。研究表明:以经济特区为起点的制度试验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沿海经济特区到沿河、沿边经济特区,再到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渐进式改革开放路径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特区范式"。经济特区不仅仅只是一个特殊开发区域,它们更是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一项重要机制,以特区为起点的渐进式、非均衡发展路径也是中国整体制度改革道路上规避风险的最优路径,经济特区通过持续的动态演进保证了改革开放的延续性。新时代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在实践中积极创新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协同方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最终实现高质量、法治化、民生幸福及可持续的综合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特区不论产业发展还是结构演进路径及结果,均呈现出超常规特征,即传统农业快速萎缩,工业化进程超乎寻常,产业发展支撑要素与众不同.以深圳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特区,是从计划体制到市场经济制度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制度试验区域,其根本的独特性在于产业发展过程中拥有领先于内地实施市场经济体制的占先优势,其存在的依据是中国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差别和对整体实施市场经济制度的风险性认识.制度转制产生的制度替代效应是深圳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两个客观现实,即发展过程中“一放就活、一管就死”的经济怪圈和低水平的国民收入对中国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与要求。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受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滞后、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艰难和资源相对不足的威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建立按市场规律运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深化微观领域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  相似文献   
9.
对深圳市产业配套的整体能力和两大行业所做量化研究的结果表明,主要行业中配套能力较高的是电子信息产业,但目前该行业的带动作用主要限于该产业群内部;第三产业除整体配套不足外,三年来部分行业如物流业的配套能力还略有下降,提升产业发展的配套能力应避免出现关键性配套产业的缺失,加强对区域内产业分工合作的协调,并推行适度重型化的配套举措。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世界和亚洲经济发展及资本市场状况,亚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态势,探讨了深圳与东南亚国家间经济合作的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经济合作的必要性,提出了发展深圳与东南亚国家间经济关系的几点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