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2篇
社会科学   18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孝是中国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 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社会,是人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老人是集经验、知识与权力为一体的权威形象,他们居于村内及村际社会网络的关键位置并占有大量社会资源,在村庄公共秩序的维持、大事小情的处理等方面居于核心地位并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是伦理社会,这是对中国社会性质的一种界定与基本认识。这种认识与界定既是对传统中国的反思,又是对中国现实的把握。现代深深地嵌入在传统之中,中国人直接或间接地受传统伦理的影响和支配。伦理场域是中国人开展社会行动的依托,行动者在伦理场域中占有位置、施展策略、获取资源。因此,伦理场域是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和中国人行动逻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了剧烈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受到强烈冲击。本文拟就此背景下,中国大学生道德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及重构大学生道德观念、规范的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4.
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讨论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学科特点,特别是在研究方法和方法论上的特征,强调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必须从田野工作出发,搜集丰富的个案,积累文化事件的大量细节,以求对特定场景中的艺术作品的意义有所认识,对艺术文本进行不同方面的阐释.此外,还根据人类学研究方法的一般思路,结合艺术和审美研究的特点,提出进行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阐释的切入角度.应该努力阐释来自田野的文化现象,用细节来说明当地人在艺术活动或者审美观建构中是如何思考、如何感觉或体现,以及如何行动的.在艺术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研究中,掌握阐释工具和手段与把握阐释理论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谈几点感想。我主要是针对我所从事的专业和相近专业有感而发。我从事社会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方向。再扩大一点,政治学等都能涉及到。此外,我还主编一份专业期刊,稿件选题广泛,这也迫使我有时到邻近的学科看看。我谈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与我距离较远的学科,我不清楚。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志愿者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改革是计划因素逐渐弱化与市场因素渐次增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由国家所承担的资源开发、组织与调配等功能让渡给一些非政府组织,曾经受行政权力强制的志愿者精神得以复兴.志愿者精神的复兴有其深层的人性基础,也是中国情理社会和市场化过程中"社会自我保护运动"使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志愿者精神是公民社会孕育和生长的智力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前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高歌猛进的年月里,社会空间往往被打上政治与阶级的烙印,所谓“社会空间的政治化”,如街头巷尾的字报标语、革命老区的“神圣化”等。这种“政治化”既表现为国家对社会的治理以建构政治合法性与社会秩序,又表现为国家在城乡之间设置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空间壁垒以发展城市工业、稳定社会秩序、调配稀缺资源等等。  相似文献   
8.
关于“台湾意识”与“台湾主体意识”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意识”中的“悲情意识”在“台湾意识”的政治转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的“台湾意识”是排斥“中国意识”的,是某种程度的“独台意识”甚至“独立意识”。“台湾主体意识”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台湾岛内分裂势力的强力鼓吹、宣传、政策推动塑造的,是人为建构的,已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台湾意识”的另一表达,其实也是“台湾国家意识”,其核心是强调台湾的主权独立性与国家性,是排斥与对抗中国的。  相似文献   
9.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看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新中国的经历,大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此前做的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介绍、诠释和宣传.成绩显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大部完成;对马克思主义史上一些名家的名作、对其他学派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成果有大量译介;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当然,他们当中许多人在旧中国就已驰名中外学界.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发挥了科学思想的威力,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实践标准的讨论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仅就"经济效益"而言,也是任何其他理论或科技进步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10.
王建民 《文史哲》2006,3(1):147-149
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法面世以后,有关现实社会主义的本质、价值及其发展道路的研讨,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对于现实社会主义的这些讨论,无疑有益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的不断深化。与此同时,这些讨论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如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与价值目标如何统一的问题,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按劳分配的关系问题,等等。在此背景下,本刊组织了这组笔谈。四位学者围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的这些新的认识问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展开话题。相信这组笔谈会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