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9篇
  2010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的行为.审美活动中的社会影响不仅体现在欣赏者审美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中,而且也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审美进程中.社会促进是影响个体审美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相比于社会促进,从众行为对审美主体的影响要更广泛而普遍、全面而深刻.导致审美从众的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的原因.审美从众的社会心理机制是暗示和感染.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将人类的审美活动看作社会这一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进而考察了审美的各项社会功能。首先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其次是社会交往功能。此外,审美还是宗教的功能等价物。  相似文献   
3.
读者·作品·召唤结构--关于多维文学接受的一种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中,“读者”是最后一个进入研究领域的。注重读者创造性的文学接受过程事实上涉及到接受主体的一切方面,并通过作品的阅读评价曲折地反映出来。受伊瑟尔认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式的存在启发,我们提出读者也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召唤结构”,并主要通过心理学和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为文学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做出一个尽可能清晰的理论描述,使文学解释获得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靠的立足点,进而对读者的接受心态起到一个预先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化产业,复制为其典型特征.学界以艺术必须坚持创造为立足点,认为复制的机械性颠覆了一切创造的可能,由此对复制文化展开批判.事实上,复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具有一种"再生式"的创造性,没有复制就无所谓创新,复制正是创新的起点.真正的复制在于能够超越原作本身,使复制的文本增值,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复制作为当代文化产业存在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坚持继承之中有创新,创新之本是继承,才能推动文化产业蓬勃、健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由中山大学中文系陆一帆教授主编的《文艺心理学丛书》是一套体系完整、学科齐全的大型系列丛书。1988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已出版《笑的心理学》、《观众心理学》,最近将由海南三环出版社近期出版的有《民族审美心理学》、《文艺心理探胜》、《艺术情感学》、《音乐心理学》,《喜剧心理学》,《悲剧心理学》、《中国文艺心理学史》、《实验审美心理学》等8部,还有多部以后将陆续出版。由陆一帆教授主编的《美学原理学习参考资料》上、下册最近已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为配合《美学原理》课的教学而编写的,资料性、工具性强,既便于查  相似文献   
6.
“心理距离”一词,于本世纪初由英国美学家布洛首先应用于审美分析,并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提出来。布洛认为,所谓“距离”,就是“介于我们自身与我们的感受之间”的间隔,是我与物在实用观点上的隔绝。有没有距离,是审美与非审美之间的根本区别,“是距离使得审美对象成为‘自身目的’。是距离把艺术提高超出个人利害的狭隘范围之外,而且授予艺术以‘基准’的性质”。“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①我国少数学者对布洛的这一观点,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它还没有引起我国美学界的广泛重视,甚至一度被简单地斥为唯心主义的美学观加以批判。我认为,布洛把距离视作美的本质,过分贬斥实用功利的观点,虽然具有某些唯心主义的成份,但他把距离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提出来,促使了审美研究的深化,不能不说是一大功劳。本文拟从  相似文献   
7.
如何解释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对文艺的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文艺学体系建构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文艺理论界在什么是意识形态、文艺是不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产生过程、文艺的本质、文艺如何反映现实、文艺的真实性等重要问题上都一直存在着误区,例如在文艺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有人认为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经济基础,文艺是意识形态之一,必然也直接反映经济基础;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直接反映政治,从属于政治,直接为政治服务;在文艺与现实关系上,有人认为文艺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再现;在文艺真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杜夫海纳的审美公众理论是现象学美学与康德的先验论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审美公众是由审美对象开创的,并具有闭合中开放性的特质,审美公众的出现使面向人与世界的审美社会性的实现成为可能.审美公众理论打破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界限,从而彻底超越了传统艺术理论的二元论思维模式.面对审美对象的人超越自己的特殊性,走向人类的普遍性.审美对象在更高的层次把人们集拢在审美的大家庭里.在这一层次,尽管个人仍是个人,却与社会他人有休戚与共之感.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大众文化成为最为典型的文化形态,作为一种在市民土壤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文化模式,娱乐性在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下,当代丑文化逐渐告别传统的精英姿态,它在与大众文化的融合中逐渐发生了新变.传统丑文化所具有的创造性、崇高化、精神性的品性,在当代丑文化那里逐渐让位给复制性、滑稽化和生物性的内容.当代大众借由丑的刺激实现对焦虑、空虚的发泄,并由此得以暂时摆脱现实,实现人与人之间平等的身体对话.  相似文献   
10.
当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碰撞在一起时,就必然出现审美的冲突。审美冲突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的冲突、时代性的冲突、民族性的冲突、阶级性的冲突和群体性的冲突。审美的冲突有利于促进不同的审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促进新的审美规范的产生。审美文化不仅有排它性,也有融合性。审美整合是审美冲突的后续现象,它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兼容性”,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的重新组合。审美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也是建立新的审美模式、产生新的审美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