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9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生态平衡的哲学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平衡不仅是生态学的重要理论问题 ,而且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实践问题。在   当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 ,只有把人类文明推进到生态文明阶段 ,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可以根据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的原则选择和确定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的生态科学基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目前 ,生态学已从生物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发展成为一个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群。它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建设生态文明 ,就是按生态规律办事 ;建立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 ,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农业循环经济及其特点,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构造农户点循环和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循环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分析了其在解决鹿邑县农业发展存在的两大问题中的作用,最后给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的建议,以改善农村面貌,壮大县域经济。  相似文献   
4.
“两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两课”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在当前素质教育中也能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应全面认识“两课”的学科特点 ,努力通过教学 ,使“两课”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孙彦泉 《齐鲁学刊》2000,42(1):113-118
建设生态文明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生态哲学是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规律在当代哲学中的反映,可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综合优化发展提供一般思路和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自然人化论揭示了人的本质,展示了人所特有的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表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过分地改造自然,引起了大自然的报复,生态危机由此产生。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应运而生。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和完善了生态自然观。通过对马克思自然人化论的浅要分析来一步步地推出其对当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薛凤祚的治水思想包括天的存在、地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彰显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整体理念,再现了西方存在论的精神,具有现代生存论的特征。从中国人的认知发展历程来看,薛凤祚的治水思想以朴实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人科学思维方式的萌芽,特别是其强化实用和技术,折射了明清时期新实学的理念。薛凤祚的科学治水思想不论是在思想方法上,还是具体技术上,至今仍有较大的科学参考价值,其所呈现的认知境界为破解当代生态困境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农学。整体的“气”去把握作物生长过程,体现着朴素整体观的哲理,与中医一样充满了辩证法。而西方现代农学则从因素分析去推动农业的进步,其技术特征是单项因子的控制,机械分析论色彩明显。中国现代农学应确立系统综合的哲理观与方法论,取中西之长,依靠传统农学的优性延续和合理的现代无机投入,使我国农业有更大的负荷能力和良好的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学的发展同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有着难分难解的联系.中国传统哲学的系统整体观广泛渗透到传统农业生产的实践和农学理论之中,而近代农学则从因素分析着手推动农业的进步,机械分析论色彩明显,现代农学正面临新的理性选择,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将有助于现代农业形成更大的负荷能力和更好的生态循环.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山东农业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梳理,彰显了大学精神的本体论意境: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务实致用的科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西方人文精神的浓缩;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大学精神对于人们的生命、实践和精神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