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社会科学   1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理念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往往把理念同唯心主义体系相联系,认为只有唯心主义认识论才去讨论理念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哲学史上,理念虽然是由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加以阐释的,但它不应该成为唯心主义者的专利品。应该说,理念范畴的提出和阐释,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成果,它标志着哲学对人的认识过程作以概念式把握的一大进步。剔除其旧哲学的杂质,理念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2.
阮籍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是促成正始玄学到竹林玄学演变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在于将王弼的贵无论发展为自然论,将其崇本抑末说发展为玄远放达说。因而在本体学说、社会理论和理想人格方面都大胆地超越了由王弼所营造的正始玄学的界碑。为嵇康“师心以谴论”营造千古的竹林精神作了学术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3.
在谈到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时,恩格斯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在这里,也存在着它胜过它以后的一切形而上学敌手的优点。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么,总的说来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对于古希腊某些哲学家的辩证法思想,特别是对于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思想,人们给予充分的注意,作了较为深入的发掘。但是如何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把古希腊辩证法思想作为一个发展的过程来加以考察,大家却注意得不多。这里陈述点个人的初步想法。  相似文献   
4.
5.
丁怀超 《云梦学刊》2011,32(4):22-23
学术大师不是一般的学术工作者,而是具有开创性成就和引领性作用的学术工作者,是顶尖级学术工作者。大师在学术上不仅是专家,而且是通才;不仅成果丰硕,而且引领风尚;不仅解决学术难题,而且指引学术方向,影响学术道路的选择。就此而言,中国当代没有什么学术大师,至少可以说学术大师寥寥无几。中国当代的学术正以扁平的方式向  相似文献   
6.
玄学肇始的首创人物,史多推何晏与王弼。《晋书·王衍传》便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亦云:“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关于王弼对创立玄学的历史贡献,先哲与时贤已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和论证;而对何晏,则或推说其“哲学成就远不及王”而不顾,或因其著述多佚而忽视。这些做法都颇欠公允。认真研究何晏的哲学思想,对于分析魏晋玄学的源流,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魏晋玄学的论著中,人们对于张湛的思想很少予以重视。仔细翻检张湛的《列子注》,不难发现,其中确有许多重要的思想,而且与当时流行的玄学思想有着“剪不断”的内在联系。我们虽不能说张湛在注《列子》时已经形成了一个首尾相应、一道贯之的哲学体系,但的确可以说,他发挥发展了自“正始之音”以来的玄学理论,使之走向一个新的境地;他试图解决玄学本身的理论难题,但最终却陷入了新的困境而无法自拔,不得不援佛入玄,从而在理论上宣告了魏晋玄学的终结。张湛,字处度,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人。其生卒年代不详,大约活动于东晋前期。现仅在《晋书·范宁传》、《世说新语·任诞注》中还保留点滴  相似文献   
8.
丁怀超 《学术界》2002,(5):188-196
中国现代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必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将成为生产的主导要素 ,知识将实现资讯信息化 ,知识阶层成为社会的主导性阶层 ,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国民具有学习、创新品质、合作精神、交往沟通意识和知识生产、传播、应用的素质。我国国民在素质上远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我们要通过教育、教化、修养和体验等不同方式提高全民的素质 ,迎接中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9.
从名实之争到本末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渊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末有无之辨是魏晋玄学思潮中极为重要的思想内容,当今史家公认其抽象思维水平远远高于两汉经学,甚至认为它“在中国思维发展史上引起了一场划时代的大变革”(余敦康《论中国思维发展史上的一次大变革》,《孔子研究》1986年创刊号)。实际上,本末有无之辨在魏晋之际出现并盛行一时,并非骤然从天而降,而是经历了一个根植于一定社会土壤之中的长期酝酿、孕育和逐步升华的过程。回溯一下由汉末名实之争而开始的思想发展的脉络,便可以略见其中端倪。本文试就汉魏之际的名实之争到魏晋之际的本末有无之辨的演变过程,对魏晋玄学的理论渊流问题作以粗浅的探讨,以期就正于方家时贤。  相似文献   
10.
哲学究竟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说过:“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转引自1978年9月10日《人民日报》)列宁也说过:“哲学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参见列宁《哲学笔记》第90页)这的确抓住了哲学的本质特征。遗憾的是,这样的论断并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就教于理论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