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业科学   10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采自黑龙江多布库尔河和新疆额尔齐斯河江鳕(Lota lota)的两个群体样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和生化遗传分析。在形态学水平上,38项可比特征中有26项(68.42%)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根据Mayr差异系数C.D≥1.28的亚种划分标准,尾柄高相对体长的百分比和幽门盲囊数目两项特征支持两个群体的差异达到亚种水平。利用同工酶技术分析两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表明,所检测的8个基因位点中,额尔齐斯河江鳕全部为单态,而多布库尔河江鳕在G3PDH位点呈多态,两个群体在G3PDH。位点的基因频率达到近似基因置换的水平,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8286。结合其他研究结果,黑龙江多布库尔河和新疆额尔齐斯河的江鳕应为不同亚种。[中国水产科学,2008,l5(3):386391]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了艾氏蛇鳗(Ophichthus evermanni)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 并对其结构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艾氏蛇鳗线粒体基因组全长 17759 bp, 包含了 13 个蛋白编码基因(PCGs)、22 个转运 RNA 基因(tRNA)、2 个核糖体 RNA 基因(rRNA)、2 个控制区(D-loop)和 1 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线粒体 DNA 全序列的碱基组成分别为 A (31.27%)、G (16.19%)、C (26.22%)和 T (26.32%), 其中 A+T 含量(57.59%)大于 G+C 含量 (42.41%), 呈现出明显的 A+T 偏好性。与大多数硬骨鱼类不同, 艾氏蛇鳗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生了基因重排现象, ND6 基因和 tRNA-Glu 移到了 tRNA-Thr 和 tRNA-Pro 之间, 且 ND6 基因上游还存在另一个高度同源的 D-loop 区。 tRNA-Gln (Q)、tRNA-Ala (A)、tRNA-Asn (N)、tRNA-Cys (C)、tRNA-Tyr (Y)、tRNA-SerUCA (S1)、tRNA-Glu (E)、 tRNA-Pro (P)和 ND6 9 个基因位于 L 链, 其余基因均位于 H 链。除 tRNA-Ser (AGC)外, 其余 21 个 tRNA 均为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分别采用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 基于 12 个蛋白编码基因(ND6 除外)构建了蛇鳗科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树。结果显示艾氏蛇鳗与短尾蛇鳗(O. brevicaudatus)和食蟹豆齿蛇鳗(Pisodonophis cancrivorus)的亲缘关系较近, 蛇鳗属是蛇鳗科鱼类中分化较晚的一个类群。研究结果丰富了蛇鳗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 也为该类群鱼类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山东近海石鲽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山东半岛南岸海阳近海石鲽同工酶的组织特异性及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石鲽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和鳍条共8种组织的17种同工酶表达有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肝脏和肌肉两种组织的AAT、ADH、EST、GPI、G3PDH、IDHP、LAP、LDH、MDH、MPI、PGDH、PGM、SDH和SOD等14种同工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记录了21个基因座位,其中,GPI-2^*、JDHP-2^*、MDH-1^*、MPI-1^*、PGM-3^*、SDH^*共6个基因座位呈多态,其多态座位比例为0.2857(P0.99),平均观测杂合度和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321和0.028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650,遗传偏离指数均大于零。石鲽和圆斑星鲽同工酶比较分析表明,二者在AAT^*、ADH^*、GPI-1^*、IDHP^*、LDH^*、MDH-1^*、MDH-2^*、MDH-3^*、MPI-1^*、PGM-1^*、PGM-2^*、SOD^*和SDH^*存在基因置换或近于基因置换,两种间的遗传距离为1.3117。  相似文献   
4.
相手蟹属两种蟹类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定了相手蟹属红螯相手蟹和褶痕相手蟹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二者的序列长度相同,均为533bp,且A、T、D、C的含量相似,分别为198bp(37.1%),206bp(38.6%),84bp(15.8%),45bp(8.4%)和200bp(37.5%),205bp(38.5%),81bp(15.2%),47bp(8.8%);二者的序列有49处差异,其中21个位点为转换、22个位点为颠换和6个缺失/插入位点。进一步对20种相手蟹属蟹类的长度为361bp的16S rRNA基因同源序列进行分析,发现AT的含量为78.6%~82.9%,明显高于GC的含量,且存有91个变异位点。从NJ树和遗传距离来看,在分布于中国的3种相手蟹中,无齿相手蟹和红螯相手蟹的亲缘关系最近(d=0.0151),而它们与褶痕相手蟹的亲缘关系则较远(d=0.0924/0.0923)。分布于中国的相手蟹和分布于北美的相手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遗传距离(差异),表明它们之间有着较远的亲缘关系,互为单系起源。  相似文献   
5.
2006年4月,于东海中部(27.00°N,124.50°E)海域采获一批臀棘鲷属(Paratrachichthys Waite 1899)鱼类标本,经鉴定为前肛臀棘鲷(Paratrachichthys prosthemius Jordan et Fowler 1902)。经检索该鱼为上述海域的新纪录种。其主要鉴别特征:背鳍Ⅴ~Ⅵ-13~14;臀鳍Ⅲ-9;腹鳍Ⅰ-6;胸鳍Ⅰ-Ⅱ;尾鳍不分枝鳍条10~11,分枝鳍条20;腹鳍与臀鳍间具10个棱棘状鳞;侧线鳞数54~56。体长为体高2.6~3.0倍,为头长2.7~2.9倍。头长为吻长5.6~6.5倍,为眼径2.9~3.5倍,为眼间隔3.3~3.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7倍。体侧扁,呈椭圆形;体被小栉鳞,头部无鳞;侧线完全,近似平直;肛门位于腹鳍间。生物学主要特性为:平均体长为74.40 mm,优势体长组为60~80 mm,占80.00%,性腺成熟度达Ⅴ级和Ⅵ级的占100%,摄食等级以1级和2级为主,合计占90.00%。体重与体长相关关系为BW=3.1936×10~(-5)BL~(3.0019)(R=0.9351)。  相似文献   
6.
美国红鱼养殖种群的同工酶酶谱及其生化遗传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50尾美国红鱼肌肉及肝脏组织进行了14种同工酶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红鱼多态位点比例P=0.292,实际平均杂合度Hp=0.057,预期杂合度He=0.108,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Ae=1.108,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D=-0.472。  相似文献   
7.
黄、渤海半滑舌鳎种群遗传结构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黄海、渤海半滑舌鳎两个群体的同工酶组织特异性并分析和研究其群体遗传结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的眼、鳃、肌肉、心脏、肝脏、肾脏、脾脏、鳍条、脑等9种组织和器官对18种同工酶的表达呈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对肌肉和肝脏两种组织的PGDH、MPI、IDHP、SOD、AAT、MDH、LDH、G3PDH、PGM、LAP、ADH、SDH和ALP共13种同工酶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共记录16个基因座位。其中,黄海群体在4个基因位点(IDHP、PGM、G3PDH、SDH)、渤海群体在5个基因位点(IDHP、PGM、MDH2、SDH、ALP)表现为多态,黄海和渤海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0.2500和0.3125;两个群体的平均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0143、0.0104,平均预期杂合度分别为0.0140、0.010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则分别为1.0151和1.0108。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012。半滑舌鳎的两个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两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8.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黄、渤海沿岸4个野生菲律宾蛤仔群体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8种同工酶共记录了18个基因座位,其中Est-1、Est-2、Sod-1、Sod-2、Ldh-1和Ldh-2共6个位点是多态的,多态座位百分数为33.33%。测得4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目为1.4412,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目1.1260,平均实际杂合度0.0570,平均期望杂合度0.0825,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0.2358,表明菲律宾蛤仔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属偏低水平。  相似文献   
9.
养殖褐牙鲆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养殖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ws)的线粒体DNA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测得的目的DNA片段的长度为410bp,其A(104bp)、T(119bp)、C(117bp)、G(70bp)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4%、29.0%、28.5%、17.1%。在28个褐牙鲆个体中共出现了3种单倍型。白化褐牙鲆出现的第1种和第3种单倍型个体数分别为10尾(占白化褐牙鲆样本数的如90.91%)和1尾(9.09%);6尾黑化褐牙鲆均出现第1种单倍型(100%);正常褐牙鲆出现的3种单倍型尾数分别为7尾(占正常褐牙鲆样本数的55.56%)、2尾(22.22%)和2尾(22.22%);测得的序列与既知序列间在第6bp、第19bp和第402bp碱基处出现差异。由于褐牙鲆Cytb基因的高度同源性,研究其白化、黑化和正常状态时出现的序列差异,对于寻找褐牙鲆白化机理研究的分子标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运用PCR直接测序法,对采自爱尔兰、日本、韩国和中国的大叶藻、矮大叶藻、丛生大叶藻和红须根虾形藻及GenBank中的宽叶大叶藻5种大叶藻叶绿体的matK、rbcL和核糖体ITS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了5种大叶藻3个目的片段的核苷酸序列,结果发现胞嘧啶(C)在3个目的片段上的含量均较低。ITS片段检测到172处核苷酸替换,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态性。matK基因片段上有52处核苷酸替换,rbcL基因片段上有20处核苷酸替换,且大部分替换来自于第三密码子的同义替换,种间在氨基酸水平上产生了一定的分化。基于ITS、matK和rbcL 3个目的片段,利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基本一致,明显分为3大支。矮大叶藻与大叶藻属间3种大叶藻的核苷酸最小差异值为19.33%,在分子数据上达到了属的水平。基于matK和rbcL基因片段拼接序列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叶藻与丛生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2~2.7百万年前),与宽叶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上新世(4~5.3百万年),与矮大叶藻的分化时间在渐新世(27~36百万年前),与红须根虾形藻的分化时间在始新世(33~44百万年前)。4个地区大叶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