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长江三峡工程变动回水区青岩子河段边界条件、水流条件、河道冲淤基本规律和演变机理。论述了进行这类河段物理模型设计和试验所应(?)循的基本原则和技术关键。作者采用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预报了三峡建库后青岩子河段的冲淤规律和航道条件,提出了解决航道淤积同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长江马鞍山河段河势控制及应急工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长江马鞍山分汊河段河床演变的基本规律;分析了小黄洲汊道:上游段水流动力轴线的典型位置、转化周期及其对汉道演变的影响;总结了对该分汊河段进行河势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方法;提出了对该河段进行河势控制应急工程的方案设想。  相似文献   
3.
4.
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基本苗及氮、磷、钾、钙施用量五项主要栽培措施对南方水田春花生产量及效益的影响。通过产量及效益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以明确影响南方水田春花生产量及效益的关键因子和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在5个因素中,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为:基本苗〉CaO〉P2O5〉K2O〉N;要获得300kg/667m^2以上产量和1500元/667m^2以上的经济效益,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保持基本苗1.75~1.83万/667m^2,施纯N:9.93~10.21kg/667m^2,P2O5:5.91~6.18kg/667m^2,K2O:11.80~12.07kg/667m^2,CaO:3.73~4.13kg/667m^2。  相似文献   
5.
在贫化原燃料条件下,柳钢1号A高炉通过加强入炉原燃料质量管理,设备零故障攻关,大风量、高富氧冶炼技术,大角度、大角差、半中心加焦布料,大批重,精准布料技术,低硅稳硅操作,量化炉前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铁年产量161.8万t,全年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6.
在镁、钛、锆、铍、钒等稀有金属的冶炼中,一般都是先制成氯化物,然后再把氯化物还原成金属。氯化物是用氯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的。在此生产操作中,必须测定送入炉内参加反应的氯气浓度和反应后排出的尾气含氯量。因此氯气分析器是氯化生产中重要的测量仪器之一。根据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制作的氯气浓度分析器已在遵义钛厂用以测定镁电解阳极的氯气浓度,现场实际运行表明,能满足生产的需要。经有关部门鉴定允许在生产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叙述柳钢2号高炉通过加强对入炉原燃料的筛分、实现高压操作、大风大喷煤、强化炉前管理及落实炉况的三级管理,推行高炉强化冶炼,以及使用AV—1300轴流式风机进行超高强度冶炼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对柳钢首次使用薄壁炉衬的8号高炉就稳定渣皮的操作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9.
由于柳钢地域特殊性以及厂区内场地的限制,加上采购上的困难,柳钢原燃料条件复杂而多变,在粒度、强度、成分上均有很大的波动。特别是在焦炭方面,由于焦化厂干熄焦设备未能彻底完善,导致经常提供高炉水焦、混焦,且在焦炭产量不足时高炉只能使用外购焦和地焦,给高炉精准布料带来极大的困难。1B高炉通过对工艺、设备、自动化程序、管理等方面的优化,使得高炉布料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而准确,在制度的执行上也更加精准,最终实现了在复杂炉料条件下的精准布料,炉况长期稳定顺行。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偶氮聚合物,它是由吡啶基团和4-腈基-4′-羟基偶氮苯聚合而成.搭建了偶氮聚合物薄膜光致双折射探测光路系统,并测量了吡啶基团和4-腈基-4′-羟基偶氮苯的摩尔比分别为O,0.25,0.5,0.75,1的偶氮聚合物薄膜的光致取向和弛豫曲线,并做了反复写入和擦除实验以及老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偶氮吡啶聚合物光致取向十分稳定,两种单体的摩尔比越高,偶氮聚合物双折射值越大.值得关注的是摩尔比低于50%时,偶氮聚合物薄膜弛豫表现为曲线缓慢下降最后趋向平衡.而当摩尔比高于50%时,偶氮聚合物关闭泵浦光后曲线缓慢上升最后趋向平衡,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摩尔比超过50%的偶氮聚合物其保存写入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因而也更稳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