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19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有机硅高沸物制备乳化硅油及脱膜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主要利用有机硅副产物高沸物生产系列有价值的下游产品乳化硅油及脱膜剂.介绍了实验的基本原理、主要工艺操作步骤、所使用原材料及产品质量标准,此产品在一些工业装置上使用效果较佳,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讨论了利用低压电力线来完成数据通讯的可能性 ,介绍了低压电力线抄表系统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八月瓜提取物对四氯化碳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八月瓜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对四氯化碳(CCl4)所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采用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将八月瓜提取物分为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不同极性部位。给予0.3% CCl4灌胃,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八月瓜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小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增强肝组织SOD活力,降低肝组织MDA含量,显著改善肝组织病变,减少肝细胞坏死。以上结果表明,八月瓜正丁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CCl4致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丁香非油类成分(NCC)对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的氧化抑制作用,本文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法分离制备得到NCC,建立Cu2+-LDL氧化体系,通过测定生化及荧光指标来确定NCC抑制LDL氧化修饰有效部位及其量效关系。结果显示:NCC各极性相能有效抑制LDL氧化修饰过程TBARS生成、Trp荧光淬灭、氧化产生的活性醛修饰赖氨酸(Lys)和荧光产物产生。在NCC中,乙酸乙酯相(EAF)对LDL氧化抑制作用最强,为有效部位;进一步发现,EAF对LDL氧化修饰抑制作用与浓度(5、10、15 μg/mL)成正相关;三维荧光光谱表征也得到相同结果。本文为后续对丁香组成分析和功能食品研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恒温超声辅助提取诃子FRAP类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效果,本文采用该技术首先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进而通过比较实验和扫描电镜分析该技术提取高效的原因。结果表明,诃子FRAP类抗氧化活性物质恒温超声辅助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60%乙醇、超声功率180 W、超声频率80 k Hz、超声温度70℃;比较分析发现,该工艺提取效率显著高于水浴振荡提取工艺(p<0.001);扫描电镜分析发现,恒温超声辅助提取对诃子原料细胞结构破坏更严重,从而增强了提取效率。恒温超声辅助提取技术对诃子抗氧化活性物质提取效率高,本文可为诃子产业化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香豆素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近年来香豆素类化合物合成方法的进展.包括微波辐射法的应用, 新型催化剂的应用,离子液体等新方法.这些方法与以往的方法相比都具有突出的优点,为香豆素类的合成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近几年来有机硅工业的发展现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石化工业热电并供的发展动态,分析了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并供的特点及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并结合国情阐述了作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采用溶剂油为载体,进行水解物裂解生产环硅氧烷的工艺催化及泡沫高度进行了研究,考核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及不同工艺条件下催化剂对反应过程泡沫的影响,寻找出了控制泡沫高度的最佳催化剂及催化剂与反应物的最佳配比浓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莱菔子化学成分,探索生品莱菔子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HP-20、聚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MCI gel)、ODS、硅胶及LiChroprep RP-18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光谱学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莱菔子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顺-13-二十二碳烯酸(1)、豆甾-4-烯-3-酮(2)、(22E,24R)-麦角甾-5,22-二烯-3β-醇(3)、豆甾-5-烯-3β-醇(4)、反-阿魏酸甲酯(5)、反-芥子酸甲酯(6)、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7)、α-D-吡喃半乳糖基-(1-6)-α-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呋喃果糖苷(8)、β-D-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9)、β-D-(3-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葡萄糖苷(10)、β-D-(3-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11)、β-D-(3,4-二芥子酰基)呋喃果糖基-α-D-(6-芥子酰基)葡萄糖苷(12)、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3)、异鼠李素-3,4’-O-β-D-二葡萄糖苷(14)、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7-O-α-L-鼠李糖苷(15)、3’-O-甲基-(-)-表儿茶素-7-O-β-D-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2、3、7~10、13~16为首次在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