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获得高产γ-氨基丁酸(GABA)且综合性能优良的乳酸菌,以10株乳酸菌作为出发菌株对发酵辣椒进行纯种接种发酵,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OPSIS)法分别从发酵产酸、抑菌性、亚硝酸盐积累以及生成γ-氨基丁酸能力等方面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发酵乳杆菌与食果糖乳杆菌的产酸速度较好,最终产酸量分别为0.020 8 g/100 g、0.020 3 g/100 g;乳链球菌和戊糖乳杆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最明显,其抑菌圈直径d=11 mm;乳酸片球菌产亚硝酸盐能力最弱,最终含量为1.7 mg/kg;食果糖乳杆菌与乳酸片球菌产GABA能力强,分别为1.97 mmol/L、1.86 mmol/L。采用TOPSIS法对10株菌种进行多因素综合评价,最终得到发酵乳杆菌与食果糖乳杆菌为综合品质特性较好的发酵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贮藏温度对气调包装‘贵研尖椒1号’青椒贮藏品质的影响,探索该品种适宜的贮藏温度。以‘贵研尖椒1号’为研究对象,分别于5、10、15℃和常温(25℃)条件下贮藏,定期测定青椒果实的品质指标。低温处理能有效抑制青椒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转红指数和相对电导率的升高,抑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降低,保持果面色泽及果实形态。但青椒在5℃下贮藏,表面易出现绿色发暗、水渍状斑点等冷害,且随着贮藏期的延长,青椒的冷害指数和腐烂率增加、呼吸强度和相对电导率异常性增高。对9个品质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4~21 d是不同温度青椒贮藏的品质劣变点,PC1可以很好地将相对电导率、呼吸强度与其他指标分开。综上所述,在5、10℃和15℃贮藏条件中,以10℃低温结合气调包装贮藏青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以贵州5种不同辣椒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鼻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发酵后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电子鼻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总和分别为99.93%、99.19%,均大于95%,说明传感器识别效应和样品间的风味区分度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5种样品共检出124种不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黄平线椒占97种,以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6.82%;施秉线椒和大方皱椒分别占88种和94种,且均以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31.88%、28.99%;百宜平面椒和花溪党武辣椒分别占89种和71种,均以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26.75%、35.08%。此结果与电子鼻PCA和LDA结果相一致。因此,通过SPME-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可知,电子鼻能够很好地区分贵州名优产地不同辣椒品种发酵后的风味。  相似文献   
4.
在芝麻香油精制过程中,自然沉降规律受诸多因素影响,为探索提升芝麻香油精制效率的技术手段,以脱皮和未脱皮芝麻所得芝麻香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芝麻原油与沉淀物组成,并结合沉降过程中沉淀物含量、磷脂含量、酸值、过氧化值、沉淀物压缩速度的变化规律,考察芝麻脱皮对芝麻香油自然沉降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未脱皮芝麻香油,脱皮芝麻香油在线性沉降阶段的沉降效率高约5百分点;芝麻香油沉淀物的90%以上是粗脂肪,还有少量水分、磷脂、蛋白质、糖形成的胶杂,水和磷脂发生明显聚集;沉淀物的酸值远高于芝麻香油,但过氧化值变化不明显;芝麻香油磷脂含量与沉淀物含量变化呈现相似的趋势,上、下层油中磷脂含量和酸值在线性沉降阶段后差异较小;脱皮芝麻香油沉淀物初始高度远低于未脱皮芝麻香油,且在线性沉降阶段压缩速度快于未脱皮芝麻香油,最终成品油得率高于未脱皮芝麻香油约3百分点。综上,脱皮有利于芝麻香油的自然沉降以及获得更高的得率。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糟辣椒的品质和保鲜性能,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将0.1%~0.5%的山苍子油添加至发酵成熟的糟辣椒中,研究山苍子油对糟辣椒感官指标、色泽及外观变化、菌落总数、pH值、总酸含量和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苍子油最佳添量为0.2%,糟辣椒在28 ℃贮藏50 d条件下,感官评分为91.4分,色差值(△E)为4.48,菌落总数为3.31×104 CFU/g,pH值为3.41,总酸含量为0.92%。研究表明添加山苍子油可以有效的保持糟辣椒的品质,对糟辣椒生产和保鲜选择天然抑菌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同包装条件对米糠贮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糠资源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但其贮藏稳定性差导致品质迅速下降。本实验以米糠为研究对象,分析自然贮藏条件下采用PE、PE/PA及编织袋包装的米糠在常压密封、真空密封条件下主要品质指标变化。结果发现:贮藏30d后,PE/PA/真空组水分含量下降0.99%,粗脂肪含量下降3.74%,脂肪酸值升高77.7mg KOH/100g,而对照组相应指标分别为PE/PA/真空组的3.6、2、5.33倍;PE/PA/真空组VE、γ-谷维素含量分别下降了0.4mg/100g、0.01%,对照组降幅分别是PE/PA/真空组的2.78倍和6倍;菌落总数PE/PA/真空组由初期的2.82×108CFU/g减少到0.3×107CFU/g,性状保持良好,具有米糠特有的香味,而对照组菌落总数增加到1.8×1010CFU/g,且出现明显的霉味,颜色变深,结块严重。结果表明不同包装对提高米糠贮藏稳定性效果依次为:PE/PA/真空>PE/PA/常压>PE/真空>PE/常压>编织袋>对照,各样品结果呈显著差异(P<0.05)。采用PE/PA真空包装贮藏能有效提高米糠贮藏期品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黑曲霉、绿色木霉、酵母菌和EM菌对小麦秸秆发酵的效果,筛选出较优的发酵菌种;对筛选出的菌种,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进行回归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参数。结果表明,4种菌种中以黑曲霉发酵效果最好,通过回归试验得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9℃,接种量5%,发酵时间3.5 d。在此条件下,小麦秸秆中还原糖含量为2.13 g/(100 g),蛋白质含量为3.48 g/(100 g)。  相似文献   
8.
以6个品种的新鲜辣椒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制作辣椒酱,并研究发酵过程中pH值、总酸、亚硝酸盐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为发酵型辣椒酱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辣椒酱中的pH值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直至稳定,总酸含量逐渐上升直至稳定,亚硝酸盐含量则整体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黄平1号和大方皱椒的总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1.70%和1.48%,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低,分别为6.09 mg/kg和6.25 mg/kg;花溪辣椒和独山1号的pH值均较高,分别为4.48和3.76,但亚硝酸盐含量峰值均较高,分别为7.34 mg/kg和8.13 mg/kg。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6个品种辣椒酱的发酵过程,表明不同品种辣椒加工制作辣椒酱品质差异较大,对辣椒酱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贵州地区5个名优辣椒品种的品质及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并对果实进行质地分析。5种辣椒的品质成分呈现品种和地区差异性,黄平线椒的水分、粗蛋白及总多酚含量相对较高,百宜平面椒总灰分、可溶性糖、还原糖及还原型VC含量最高,花溪党武辣椒粗纤维及辣椒红素含量最高,大方皱椒总酸、总辣椒碱含量最高。辣椒果实的各质地参数表明,百宜平面椒的硬度、回复性相对最大,黄平线椒的内聚性、黏着性及咀嚼性最高,各质地参数相关性显示硬度与回复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2),与内聚性、黏着性、咀嚼性呈显著负相关(r=-0.741、r=-0.720、r=-0.600);内聚性与黏着性呈显著正相关(r=0.630);黏着性与咀嚼性呈极显著正相关(r=0.752)。5个辣椒品种共检测出128种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的是黄平线椒及施秉线椒(93种);5个辣椒品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为萜烯类,为20.57%~48.60%,其次是含硫化合物类,为5.23%~27.02%,不同品种的辣椒果实,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差异较大,构成了不同的挥发性。综合分析认为贵州地区不同辣椒品种品质成分、质地性状及挥发性成分有一定的差异,百宜平面椒可作为发酵辣椒的加工原料品种,花溪党武辣椒适宜作为干辣椒加工的原料,黄平线椒可作为鲜食辣椒品种,生产企业可根据不同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加工,获取优质的辣椒产品。  相似文献   
10.
选取6种天然抑菌成分,考察其对引起贵州糟辣椒“生花”主要微生物及有害食源菌的体外抑菌性能及最小抑菌浓度(MIC),并将不同剂量复合配比的天然抑菌剂添加至糟辣椒制品中,追踪贮藏期间菌落总数和总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天然抑菌成分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和MIC存在较大差异,植物源抑菌成分对供试菌的抑菌效果优于曲酸和乳酸链球菌素,其中山苍子油、大蒜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对部分供试菌的MIC达到0.312 μL/mL。最佳复合天然抑菌剂为山苍子油0.2%、大蒜油0.025%及生姜油0.025%,其对糟辣椒的抑菌效果和持续性及维持总酸稳定性的能力最优,糟辣椒贮藏180 d时,菌落总数降低了58.7倍,总酸含量降低0.22%。该研究在保证糟辣椒食用安全的前提下达到了较长的保质期,可为糟辣椒的绿色保质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