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宰后猪肉中pH、μ-calpain、肌间线蛋白(desmin)和整联蛋白(integrin)变化与持水性的关系,将20条不同汁液流失的猪背最长肌样品按汁液流失率的高低,分成高汁液流失组(High drip loss;H组,drip loss≥5.01%,n=10)和低汁液流失组(Low drip loss;L组,...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宁启复线泰州段路基加固施工实例,介绍利用水泥挤密桩技术对老线路基进行加固的施工方法、工艺以及控制手段。  相似文献   
3.
上转换发光材料由于具备独特的热敏特性而被应用于非接触式光学温度传感技术,其中Ca0.5Gd(WO4)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学特性,非常适合作为温度传感器的基质材料。本工作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制备了Er3+、Yb3+共掺杂Ca0.5Gd(WO4)2荧光粉,研究了不同Yb3+掺杂浓度对样品物相结构、微观形貌和发光性能的影响。随着Yb3+掺杂浓度的增加,Ca0.5Gd(WO4)2∶Er3+/Yb3+荧光粉的上转换和近红外发光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在Yb3+掺杂浓度为10%(摩尔分数,下同)时,发光强度均出现最大值。根据泵浦功率与发光强度的依赖关系可以得出,Er3+的上转换发光属于双光子吸收过程。此外,测量了样品Ca0....  相似文献   
4.
以钢渣作为细骨料,采用不同粒径、取代量的钢渣制备钢渣泡沫混凝土(SSFC)。根据自然养护7 d SSFC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得出制备SSFC的最优配比;基于正交试验分析钢渣粒径、钢渣取代量、水胶比三因素对SSFC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探讨钢渣取代量对SSFC导热性、抗折强度、吸水率等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钢渣取代量下SSFC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制备SSFC的最优配比为钢渣粒径1.18 mm、钢渣取代量(质量分数,下同)20%、水胶比0.45;三因素对SSFC抗压强度的影响程度为钢渣取代量>钢渣粒径>水胶比;随钢渣取代量的增加,SSFC的导热性和吸水率逐渐减小、抗折强度先增后减,钢渣取代量为20%时SSFC抗折强度最大,这是因为20%钢渣取代量下的SSFC平均孔径最小、孔隙分布最均匀。  相似文献   
5.
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6种大豆中的矿质元素含量与其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6种大豆中的低聚糖、异黄酮和脂肪酸含量受品种影响较大,而蛋白质、水溶性蛋白质、脂肪和矿质元素含量受品种影响较小;N与大豆中的蛋白质、脂肪酸、异黄酮含量呈正相关;K与脂肪含量呈正相关;Ca和Fe与低聚糖含量呈正相关;Na对低聚糖含量起正向促进作用,对异黄酮含量起负间接作用;各矿质元素含量与水溶性蛋白质含量无显著相关性。N、K、Na、Fe是影响大豆品质的主要矿质元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铜阳极泥进行硫酸化焙烧脱硒处理。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探究了微波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酸泥比对铜阳极泥脱硒率的影响,建立了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的二次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酸泥比、微波焙烧时间对脱硒率影响显著。优化工艺条件为:酸泥比0.9:1,微波焙烧时间28min、焙烧温度400℃,在此工艺条件下,脱硒率模型预测值为95.35%,与实验值96.12%相近。响应曲面法优化设计有效。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铜阳极泥进行硫酸化焙烧脱硒处理。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工艺条件,探究了微波焙烧温度、焙烧时间和酸泥比对铜阳极泥脱硒率的影响,建立了微波硫酸化焙烧铜阳极泥脱硒工艺的二次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酸泥比、微波焙烧时间对脱硒率影响显著。优化工艺条件为:酸泥比0.9:1,微波焙烧时间28min、焙烧温度400℃,在此工艺条件下,脱硒率模型预测值为95.35%,与实验值96.12%相近。响应曲面法优化设计有效。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乙醇胺催化氧化合成氮川三乙酸的实验研究过程与结果。合成的氮川三乙酸产品质量达到工业标准,氮川三酸的产率达92.7%,收率91.5%。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生鲜猪肉汁液流失通道形成的位置,补充完善汁液流失形成机理,本研究选择20条猪背最长肌,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了宰后12 h和24 h肌肉中结合水(P2b)、不易流动水(P21)和自由水(P22)的相对含量,宰后45 min,3、9、12 h和24 h肌原纤维与肌细胞膜之间的距离(肌细胞内间隙)和肌细胞之间的距离(肌细胞外间隙)。结果显示:在宰后24 h,高汁液流失率组的P21极显著低于低汁液流失率组(P<0.01),P22极显著高于低汁液流失率组(P<0.01);高汁液流失率组宰后45 min的肌细胞内间隙和宰后9 h的肌细胞外间隙显著大于低汁液流失率组(P<0.05);宰后45 min的肌细胞内间隙与汁液流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解释了24 h P22变异的24.8%和汁液流失率变异的45.3%;宰后24 h的P22与汁液流失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解释了汁液流失率变异的3...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三乙醇胺催化氧化合成氮川三乙酸的实验研究过程与结果。合成的氮川三乙酸产品质量达到工业标准,氮川三乙酸的产率达92.7%,收率9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