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业技术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排土场微生物强化浸出过程中,结合电场生物工程技术,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研究对象,提出利用电场作用提高微生物浸矿性能的方法,探讨电场作用对微生物生长代谢以及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对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非常明显,适当的电场可有效强化其生长代谢能力,过高的电流会抑制氧化亚铁硫杆菌生长;电场作用下,排土场孔隙中微生物的渗流能力明显增强,微生物电动渗流效应在渗透率高排土场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场作用对堆浸过程中氧气气体在浸堆中传输的影响,在实验室采用三轴渗流实验装置和电场实施装置,研究外加电场作用下浸堆中氧气气体的渗流性质。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对浸堆中氧气渗流性质的影响非常明显;电场作用下,氧气气体渗流速度比无电场时要大,并且渗流速度随氧气气体压力梯度增大成线性增加;加电场后,浸堆中氧气气体渗流量随电压(电场强度)升高成线性增大;渗透率越好的浸堆,氧气气体在浸堆中的电动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微粒渗滤沉积作用对铜矿排土场渗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排土场堆浸过程中微粒渗滤沉积作用对矿堆孔隙率的影响,建立微细颗粒沉积和堆体渗流数学模型。在一维条件下,利用有限差分法对模型进行理论计算,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微粒的渗滤沉积降低浸堆的孔隙率,增大溶液的渗透阻力;在常流量动水头条件下,渗滤沉积首先发生在模型注液端的20cm以内,沿渗流方向上,流体压力随时间延长而增大;在常水头条件下,随时间的推移,渗流速度逐渐降低,表明堆体的渗透性降低,与排土场浸堆实际情况相符。因此,应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防止微粒渗滤沉积,这对于改善堆体的渗透性和提高浸出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新型钢管橡胶摩擦耗能器,对设计制作的两种不同构造形式的耗能器试件进行不同加载速率、加载幅值和疲劳条件下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并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恢复力模型。结果表明:钢管橡胶摩擦耗能器滞回曲线饱满,耗能良好;耗能器速率相关性和位移相关性明显,其耗能能力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减弱,随着滑移位移的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强;在耗能器的摩擦橡胶块内增设帘布能够使其保持较强且稳定的耗能能力;建立的恢复力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耗能器的滞回特性。  相似文献   
5.
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具有通信容量大、抗电磁干扰、腐蚀,成本较低、自重轻、不必考虑通道等特点,在电力输电线路中得到广泛采用.为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对施工质量控制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左恒  郭惠勇 《工程力学》2022,39(2):189-199+221
为了有效地解决时域非线性损伤的识别问题,提出了基于线性/非线性自回归一般表达式模型(general expression for linear and nonlinear autoregressive model,GNAR模型)和Itakura距离的损伤识别方法。描述了GNAR模型的基本理论,给出了基本的模型定阶和参数估计方法。采用剪枝算法对GNAR模型结构进行了优化选取,并提出了以Itakura距离作为损伤指标的非线性损伤识别方法。采用3层框架非线性损伤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将提出的方法运用于输电塔钢架模型的非线性损伤识别实验中。结果表明:提出的结构非线性损伤识别方法对框架和输电塔钢架结构的非线性损伤识别效果良好,且环境变化对其识别结果影响较小,由该方法计算得到的损伤层损伤概率明显大于未损伤层,有利于高效地确定非线性损伤源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采用碱溶方法溶解95%的红钒,由于在碱性环境下,铁以及部分金属杂质不能溶解而以沉淀形式存在,再加入一定的MgCl_2试剂除杂,可使硅、磷、砷和铝沉降。通过加絮凝剂—固液分离方法除去固体杂质,使所得的碱性富钒溶液纯净清亮,然后控制沉钒体系pH,以氯化铵为沉钒剂,在碱性条件下沉钒,同时加入掩蔽剂,抑制金属杂质一同沉淀,杂质铝以铝酸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经过过滤、洗涤后,所得到的固体为白色偏钒酸铵,经灼烧后,最终制备的V_2O_5纯度达到99.9%以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原地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过程受地电场作用的特点,建立地电场作用下裂隙岩块中的对流传热模型,并通过电场作用下岩芯中的对流传热实验,研究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溶液对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的影响非常明显,其影响程度同热流密度、流体渗流速度以及流体性质等因素相关;对流换热系数总体上随正向电场电压升高而增强,随反向电场电压升高而降低;地电场作用下,低热流密度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高热流密度下换热系数幅度的变化;地电场作用对裂隙岩块中对流传热的影响随着溶液渗流速度的增加逐渐减弱;裂隙岩块中溶液矿化度越高,地电场对对流传热的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原地浸出过程中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性质受地电场作用影响的特点,建立电场作用下裂隙岩块的电动渗流模型,并通过电动渗流实验研究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电场对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特性影响非常明显,裂隙岩块中溶浸液的电动渗流特性与地电场强度、岩块渗透率和溶浸液流体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同等压力梯度下,受地电场作用的裂隙岩块中溶浸液渗流速度随正向电场强度增加明显增大,随反向电场强度增加明显减小;地电场能够强化或者减弱裂隙岩块中溶浸液的渗流扩散能力和溶浸液对岩块的润湿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贻明  吴爱祥  左恒  杨保华 《金属矿山》2007,37(8):16-18,38
铜矿排土场渗滤浸出,堆体的渗透性是关键。以德兴铜矿排土场浸出为例,从矿石块度、筑堆方式、机械压实、泥质及粉矿含量等几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影响排土场渗透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泥质及粉矿含量高、筑堆偏析及机械压实是导致排土场低渗透性的主要原因。通过革新爆破和筑堆工艺,机械松动,添加疏松剂,敷设助渗设施及破碎熟化造粒浸出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改善排土场的渗透性,提高金属回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