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工业技术   2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蕈中毒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和"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查询2015-2019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江西省共报告毒蕈中毒病例1 35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59/10万,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荧光微球作为新型标记物,采用EDC法进行偶联,制备莱克多巴胺抗体荧光微球复合物,复合物粒度均一、性质稳定,并以之为探针建立莱克多巴胺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检测方法,检测限为2.5ng/mL,且特异性强、检测范围宽。与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相比,荧光微球免疫层析方法的灵敏度更高,新型的荧光微球可以提高免疫层析方法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3.
首先通过免疫磁技术实现目标菌的有效富集,然后经同时标记了大量抗体与β-内酰胺酶的胶体金纳米探针介导,利用β-内酰胺酶高效水解青霉素实现检测信号转导及放大,再通过免疫层析法对青霉素含量变化的灵敏甄别,最终实现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超灵敏检测。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测灵敏度为2×102 CFU/mL,相比传统的免疫层析法检测灵敏度提高了570 倍。实现超灵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同时规避了双抗夹心免疫层析法中Hook效应的影响,为免疫层析高灵敏准确检测大分子目标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沙门氏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门氏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食源性致病菌,在中国的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病例占第一位。本研究以福尔马林灭活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免疫雌性日本大耳兔,制备抗沙门氏菌多克隆抗体。以抗沙门氏菌多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以抗沙门氏菌单克隆抗体C1359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快速检测沙门氏菌双抗夹心ELISA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检测A、B、C、D、E等五种典型的沙门氏菌,对沙门氏菌纯培养液的最低检测量为1×104CFU/mL,与其他杂菌不存在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免疫磁珠法富集沙门氏菌的优化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活泼酯法将磁珠和抗体偶联,制备沙门氏菌免疫磁珠,系统地优化了偶联条件和免疫磁珠捕获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偶联条件:每毫克磁珠抗体偶联量为50μg,免疫磁珠的添加量为0.4mg,菌液浓度为102~106CFU/mL时,捕获效率为65%~82%;免疫磁珠捕获工艺:目的菌最佳孵育时间为45min,最佳磁分离时间为3min,磁场强度为0.8T,磁珠粒径为180nm;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鸭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的捕获效率分别为61.4%、45.8%、48.2%、78.5%、64.1%,对鸡蛋清、蛋黄、牛奶和纯培养基中沙门氏菌捕获效率分别为44.3%、43.2%、65.2%和72.5%。免疫磁分离富集技术具有分离速度快、操作简单、捕获效率高、可重复性好等特点,可在食品样品预处理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和长度进行优化。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的菌数为5×104~1×108 CFU/mL时,与荧光信号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80 8),最低检出限为2.4×104 CFU/mL。结论: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低脂牛奶和脱脂牛奶样本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2.2%~108.5%,相对标准偏差为4.9%~10.4%。  相似文献   
7.
夏诗琪  赖卫华  刘道峰  崔希 《食品科学》2014,35(17):301-305
近年来,产志贺毒素而非O157的大肠杆菌,尤其是被美国农业部称为“the Big Six”的6 种大肠杆菌在诸多国家及地区暴发流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the Big Six”包括大肠杆菌O26、O45、O103、O111、O121、O145等6 种血清型。目前,在国内,关于“the Big Six”的报道及研究相对较少。文中介绍“the Big Six”的暴发流行情况,并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江西省2019年5月一起误食有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并鉴定引起中毒的有毒蘑菇种类。方法 收集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判断,对收集的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了自行采摘并煮汤的蘑菇,食量不等,平均潜伏期为2.5 h,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症状,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比对鉴定为残托鹅膏有环变种。结论 本事件为江西省报道的首起因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种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结合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可以鉴定引起毒蘑菇事件的蘑菇种类,提示江西省毒蘑菇中毒形势依然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强防控。  相似文献   
9.
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介绍量子点、荧光微球、上转磷光、纳米磁珠为代表的新型标记物免疫层析,非免疫学层析,替代抗原层析等新型层析快速检测技术,综述其原理、优势及其在食品安全相关领域的应用现状,并对今后层析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快速检测肠道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的核酸-免疫层析方法。方法 利用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制备目标单链DNA,结合免疫层析技术分型检测EIEC的毒力基因invE和大肠埃希氏菌标志基因uidA。结果在不对称PCR体系中,uidA和invE最佳上下游引物比例为1∶3,最佳引物浓度(下游)分别为0.2μmol/L和0.25μmol/L,最佳扩增循环次数为40。本方法最低检测限为3.97×10-3ng/μL的基因组DNA,特异性与PCR-凝胶电泳法相当。结论 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检测结果准确以及特异性良好等优点,可分型检测EIEC、非EIEC大肠埃希氏菌和非大肠埃希氏菌,适用于基层实验室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