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麻青枯病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引起芝麻青枯病,制约我国南方芝麻生产。为制定精准的药剂防治技术,在江西省南昌县建立4年的病害观察圃上试验5种药剂,研究适宜药剂和用药时期。结果发现,芝麻青枯病多于现蕾期前后开始发病,初花期病情指数增长率均最为急剧,因此可选择芝麻定苗时进行药剂喷淋护根,初花始期及其后10d左右再各喷施药剂1次为佳防治适期;300g.ai/hm2的20%噻菌铜对芝麻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达71.11%~74.25%%,增产率33.95%~36.73%。2017-2018 年试验结果显示,20% 噻菌铜(300g.ai/hm2)、20% 噻唑锌(300g.ai/hm2)、3%中生菌素(22.5g.ai/hm2)和72%农用链霉素(216g.ai/hm2)对青枯病的防效范围为70.02%~75.23%; 芝麻增产范围为32.14%~35.63%,4种药剂的防效和增产幅度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青枯雷尔氏菌在芝麻植株内的分布及消长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麻青枯病是我国南方芝麻生产上的重要土传病害。通过测定健康植株、不同发病时期的自然病株及人工接种病株内不同部位青枯雷尔氏菌数量,旨在明确病菌在芝麻植株内的分布及消长动态。结果表明:发病初期,病株内青枯雷尔氏菌总数量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增加,之后随着病情严重度的加重而下降。病菌的致病力则随着病情发展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检测的所有芝麻健株各部位均无青枯雷尔氏菌分布,说明芝麻植株不存在无症状侵染现象。青枯雷尔氏菌在芝麻病株内的分布呈现丰富的多态性,自然病圃和灌根接种的Ⅱ类、Ⅲ类病株各部位菌量分布随着植株高度的升高而递减,但其Ⅰ类病株中下部菌量却高于基部。针刺接种的Ⅰ类、Ⅱ类和Ⅲ类病株,接种点以下的根部和基部均有青枯雷尔氏菌分布,说明青枯雷尔氏菌不仅可随植物蒸腾向上扩散,也可向下蔓延。  相似文献   
3.
净作11年的橘园首次套种芝麻,发现园内芝麻青枯病发生严重。为探明芝麻青枯病初侵染源,本研究从芝麻青枯病株上分离到菌株JXRs02,通过形态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聚类分析,鉴定其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利用针刺接种法,将JXRs02菌株接种至柑橘园中的4种杂草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以及加拿大蓬,发现JXRs02能够侵染凹头苋杂草,造成枯萎症状;LAMP检测的结果显示,在凹头苋病株组织内能够检测到青枯雷尔氏菌。依据柯赫氏法则,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证明了对凹头苋杂草具有致病性的菌株和造成芝麻青枯症状的病原菌同为青枯雷尔氏菌演化型I。同时发现,在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4种杂草的根际土壤中芝麻青枯病菌均能够定殖繁衍。推测凹头苋杂草可能为芝麻青枯病菌的中间寄主,凹头苋、青葙、空心莲子草和加拿大蓬等杂草根际土壤积累的菌源可能为橘园套种芝麻后青枯病的初侵染来源。本研究对制定作物青枯病的防治策略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红海榄赤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来自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赤斑病同一病斑上获得的2个菌株PⅠ-1和PⅡ-3进行了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PⅡ-3菌株的致病力比PⅠ-1的稍强;2个菌株均具有一定的寄主专化性。经形态特征观察与rDNA-ITS序列分析,2个菌株均鉴定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温度、pH值和光照对2个菌株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不大,生长温度均为10~32℃(最适25℃),pH值为3.0~10.9(最适4.0);孢子萌发温度均为10~35℃(最适25~28℃),pH值为2.5~8.0(最适3.0);黑暗条件有利于2个菌株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但2个菌株的产孢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PⅠ-1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8℃而PⅡ-3为20℃;PⅠ-1产孢的最适pH值为5.1而PⅡ-3为9.0;PⅠ-1产孢对光照不敏感,而PⅡ-3在黑暗条件下几乎不产孢。另外,在相似条件下,PⅠ-1产孢量比PⅡ-3大,而PⅡ-3菌丝生长速度比PⅠ-1快,孢子萌发率也比PⅠ-1高。由此可见,2个菌株PⅠ-1和PⅡ-3虽属于同一个种,但某些生物学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筛选防治山药炭疽病的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混合物的最佳配方。【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及其不同比例混合对山药炭疽病菌的毒力,并通过大田药效试验评价了其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苯醚甲环唑与嘧菌酯质量比为1∶1.6的混合物对抑制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最明显,EC50值为2.88μg/mL,联合毒力测定增效系数为4.75;在大田药效试验中,2种药剂质量比1∶1.6混用对瑞昌山药炭疽病的防效最好,第3次药后7 d、14 d防效分别为70.56%和66.54%,均高于其他药剂处理。【结论】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混配对山药炭疽病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甘薯麦蛾的田间防效,2020年在江西南昌开展了6种杀虫剂防治甘薯麦蛾的田间试验。调查发现,甘薯麦蛾在南昌主要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供试药剂以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33.5 mL/667m2和50 g/L虱螨脲乳油44.7 mL/667m2处理防效较高,药后28 d内对甘薯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3.9%~100%、80%~100%,控虫效果分别为94.7%~100%、60%~100%,建议在当地麦蛾发生初期应用上述处理开展田间防治,可以减轻麦蛾对甘薯的为害。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江西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的致病力分化水平和品种资源的抗病性,本研究利用IRBB5、IRBB14、IR24、IRBB4、IRBB21和金刚30等6个鉴别品种,将分离自江西6个稻区的129株Xoc菌株划分为C1~C9 9个致病型;发现仅C5对鉴别品种IRBB4、C7对鉴别品种IRBB21表现为强互作关系;不同稻区的Xoc优势种群呈现多样性。孕穗期抗性测定结果显示:124个籼稻品种中,对C2型菌株5-16表现为中抗的品种仅占8.06%,对C6型菌株08-3-2表现为抗的品种占14.5%;252个东乡野生稻单株中,1株单株(东113)对C2型菌株表现高抗,14个单株表现抗性。东乡野生稻苗期注射接种结果显示,苗期抗病性与孕穗期抗性呈显著相关性,但苗期抗病性普遍低于孕穗期抗性,仅东113表现为中抗。但东乡野生稻对于Xoc的抗病性明显强于栽培稻,从野生稻中寻找抗性资源将是培育抗病品种的理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高密度栽培芝麻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高效防控,分析了江西土壤pH分布与芝麻青枯病发生程度关系,测定了生石灰土壤处理对芝麻的安全性及对青枯病抑制效果,开展了中生菌素喷雾和生石灰土壤处理联合防控芝麻青枯病试验。结果表明,芝麻青枯病发生重的田块土样pH多集中分布在4.5~5.5,pH 4.5~5.5的芝麻田土样占比69.17%。生石灰1125~2250 kg/hm2土壤处理,赣芝5号和豫芝11出苗率与空白对照没有显著性差异,幼苗素质优于空白对照,尤其是茎基部直径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现蕾期~成熟期青枯病病情指数均始终低于空白对照,现蕾期~盛花前期病情指数比空白对照降低30%以上。芝麻播种前生石灰1125~2250 kg/hm2土壤处理,芝麻定苗和初花期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2.5 g.ai/hm2各喷雾1次,对青枯病的联合防控效果73.46%~74.89%,显著高于中生菌素单用3次的防效(P<0.05),芝麻增产率31.33%~32.49%,增产效果优于中生菌素单用处理。  相似文献   
9.
青枯雷尔氏菌引起的芝麻青枯病是芝麻生产上重要的毁灭性土传病害。为了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比较分析了抗病品种利用、土壤处理、合理轮作、生物/化学药剂防治等4项单项防治技术,以及综合防控技术对芝麻青枯病的防效。结果表明,4项单项防治技术均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芝麻青枯病的发生,降低了产量损失。其中,综合防控技术的防病效果最好,防效达85.91%,比空白对照增产57.79%,投入收益比为1∶7.01。  相似文献   
10.
采用4种化学药剂、1种生防制剂和1个耐病新品种对大白菜根肿病进行防治。结果表明,所有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防治大白菜根肿病,其中氟啶胺和氰霜唑的防治效果居前2位,生防制剂XF-1更安全,新品种CR09-2对大白菜的增产效果最显著。建议在推广种植新品种CR09-2的同时,适当采用化学药剂氰霜唑或生防制剂XF-1进行大白菜根肿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