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人口不断增长,我国食用油及食用与饲用蛋白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寻找木本蛋白油料资源。作为一种优良豆科多用途树种,水黄皮籽粒产量大,油酯与蛋白含量高,对环境适应性强,近些年,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过去限于驯化改良与深加工技术,水黄皮主要作为工业原料及生物柴油资源开发利用。随着深加工技术发展,水黄皮籽粒已经被加工成食用油、食用与饲用蛋白。文章简要介绍水黄皮的研究进展,着重介绍水黄皮育种改良、栽培与食用开发进展,旨在为加快我国水黄皮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软木地板表面的物理性能,采用弹性漆对软木地板表面进行涂饰处理,研究不同弹性漆的涂漆量、油漆固化温度对软木地板表面耐磨、耐冲击性、表面色度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软木地板表面漆膜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表面磨耗值随着弹性漆涂漆量的增加而降低,表面磨耗值为0.015 6~0.031 0 g/100 r;弹性漆对软木地板表面抗冲击改善幅度较大;油漆固化温度和涂漆量对软木地板表面颜色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组织切片镜检和养分化学方法,研究了香蕉花芽分化各阶段的组织形态、植株各部位生长量和养分含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香蕉花芽分化分为3个阶段:即花孕育期、花序分化期和花器各部原基分化期,3个阶段的生长量可作为花芽分化期的鉴别指标;(2)花孕育始期,叶片养分氮、磷、硫含量达到高峰,花孕育期至花序分化期迅速下降,而钾、钙、镁则相反,花器各部原基分化期各种养分变化均趋平稳;(3)叶片是香蕉花芽分化期营养诊断的理想部位。  相似文献   
4.
铵硝配比对巴西香蕉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法,在等氮条件下设置5种不同铵硝配比处理,探讨不同铵硝配比对巴西香蕉幼苗生长及其氮素营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氮条件下,适当地提高铵态氮比例可以提高香蕉的生物量;铵硝比为10∶90最适合香蕉的生长;增铵促进根系的生长,根系中铵、硝含量分别与培养液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有关。香蕉幼苗中氮的含量、累积量与铵硝配比有关,增加铵的比例地上部分氮含量和累积量高于全硝处理,促进氮的吸收和利用;铵硝配比影响香蕉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光合速率与叶绿素含量、硝酸盐含量与硝酸还原酶活性没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香蕉生长早期适当增加铵态氮供应可以促进香蕉根系的生长,有利于香蕉的早发、稳长。  相似文献   
5.
以椰衣和椰壳作为原材料,在300、500和700℃条件下热解制备生物质炭,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同时,研究所制备的生物质炭对溶液中Pb~(2+)的吸附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随着热解温度升高,所制备的生物质炭的含氧官能团减少,灰分、pH值、阳离子交换量、比表面积和碱性官能团的含量随之升高.热解温度升高可促进生物质炭对Pb~(2+)的吸附;Langmuir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所制备的生物质炭对Pb~(2+)的等温吸附;在供试的6种生物质炭中,吸附量最高的是在700℃条件下制备的椰衣生物质炭,且优于大多数已报道的用其他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拟合发现,所制备的生物质炭的阳离子交换量和灰分含量是影响其吸附Pb~(2+)的重要因子,在初始Pb~(2+)质量浓度为200mg/L条件下,椰衣生物质炭对Pb~(2+)的稳定吸附量为9.83~13.91mg/g,椰壳生物质炭为9.68~25.16mg/g.这表明椰壳生物质炭吸附态Pb~(2+)比椰衣生物质炭吸附态Pb~(2+)更稳定.  相似文献   
6.
以海南天然次生热带雨林、第1代胶园和第2代胶园林下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砖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随着天然次生林开垦为第1代胶园,并更新为第2代胶园以后,土壤有机组分的变化规律以及在土层的迁移。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及各有机组分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第1代胶园和第2代胶园,第1代胶园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胡敏酸和黑炭碳含量显著高于第2代胶园土壤,第2代胶园土壤富啡酸和土壤球囊霉素相关蛋白碳含量呈下降趋势,但与第1代胶园土壤差异不显著;在20~40 cm土层,天然次生林和第1代胶园土壤有机碳及各有机组分碳含量差异均不显著,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胡敏酸和黑炭碳含量显著高于第2代胶园土壤,第1代胶园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胡敏酸碳含量显著高于第2代胶园土壤,其他各有机组分碳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植胶和橡胶连作,土壤有机质和各有机组分含量大幅度降低,但不同有机组分含量降低幅度不同。同时植胶和橡胶连作会影响各有机组分在表层和亚表层的分配,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明显的表聚性,胶园土壤有机质和各有机组分含量在表层和亚表层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氨挥发是稻田氮肥的主要损失途径之一。作为改良土壤和提高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优良农艺措施,秸秆炭化还田对氨挥发减排具有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通过土柱试验,设置不施氮肥(ON)、单施化肥(CT)、施用生物炭(BI)、生物炭+化肥(CBI)、添加秸秆(ST)、秸秆+化肥(CST)6个处理,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体系氨挥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炭化还田降低了稻田氨挥发排放通量和累积氨挥发量;与CT相比,CBI处理的累积氨挥发量减少了4.1%。这主要是因为生物炭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可通过吸附降低田面水中铵态氮(NH4+-N)的浓度。秸秆炭化还田是控制热带水稻种植系统氨挥发、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不同原料商品有机肥对土壤肥力性状及冬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明月海藻有机肥(CH01)、海腾鸡粪有机肥(HK05)、荣达豆粕有机肥(BT03)和博泰虾肽氨基酸有机肥(CJ01)4种不同原料商品有机肥养分含量,研究其对土壤肥力和冬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有机质含量最高,豆粕氮含量最高,鸡粪磷和钾含量最高;经过360 d的培养实验后,海藻对有机质提升效果最好;豆粕对碱解氮和全氮含量提升效果最好;鸡粪对速效磷提升效果最好;鸡粪和虾肽对速效钾提升最大。对土壤pH和CEC提升效果最好的有机肥分别为鸡粪和海藻。大田试验中豆粕对碱解氮含量提升效果最好,海藻对CEC提升效果最好,鸡粪对pH提升效果最好,与培养试验结果相一致。但各处理土壤中的养分含量,pH和CEC差异不显著。施用虾肽能显著提高冬瓜产量,其余处理与空白对照无显著差异。不同原料商品有机肥培肥土壤的能力受到有机肥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增产效果与其钾含量高低有关,施用虾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冬瓜产量。短时间的田间试验无法体现商品有机肥的肥效。  相似文献   
9.
施肥能显著提高植物产量,改变土壤环境中元素的生物有效性,已成为植物修复过程中必要的强化措施。针对长期自然老化的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KH2PO4、Ca(H2PO4)2、NaH2PO4和NH4H2PO4在P2O5 0~352 mg/kg时,对东南景天(Sedum alfredii H.)地上部锌(Zn)、镉(Cd)积累和养分元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施入磷酸二氢盐促进了东南景天生长,P2O5 352 mg/kg显著增加了地上部干物质重;地上部磷(P)含量显著增加,Zn含量随着P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而Cd含量显著下降。磷肥降低了植物地上部氮(N)、中量元素钙(Ca)、镁(Mg)、硫(S)和微量元素锰(Mn)、铁(Fe)、铜(Cu)的含量,对钾(K)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地上部总碳(C)含量随P浓度增加而升高。一季收获后,东南景天地上部对Zn的提取量在施P2O5 88和352 mg/kg时显著增加,Cd提取量仅在高浓度时显著升高。KH2PO4和NH4H2PO4两种磷肥在施P2O5 352 mg/kg时对东南景天提取土壤Zn、Cd的效果最为明显,可在实际修复应用中使用。因此,合理磷酸盐施用能增加植物对C的生物固定,提高东南景天对Zn/Cd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率,缩短修复周期。  相似文献   
10.
海南香蕉园土壤肥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海南西部儋州、临高、东方、昌江和乐东5个主要香蕉产区0~20 cm土层的65个蕉园土壤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偏低,88.08%的土壤pH<5.5,儋州、临高地区则100%的土样pH<5.5;全区土壤中41.54%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0 g.kg-1、35.38%的土壤碱解氮含量低于60 mg.kg-1、38.47%的速效磷含量低于10 mg.kg-1、26.93%的交换性钙含量低于2.5 cmol( ).kg-1、87.50%的交换性镁含量低于0.4 cmol( ).kg-1、38.46%的有效硫含量低于12 mg.kg-1和72.31%的有效铜的含量低于2.0 mg.kg-1,所有土样的有效硼含量均低于0.5 mg.kg-1。又以乐东地区土壤肥力水平最低,80.77%的土壤有机质、73.08%的土壤碱解氮、34.62%土壤速效磷、53.85%交换性钙、96.15%的交换性镁、42.31%的土壤有效硫、92.31%的土壤有效铜的含量小于临界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