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0篇
农业科学   80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外源褪黑素诱导小豆抗锈性的作用及机理,以感病小豆品种‘宝清红’为材料,采用叶面喷施不同浓度褪黑素激发处理小豆真叶,而后对真叶挑战接种锈菌夏孢子,结果表明,低浓度(11.61 mg/L)褪黑素可显著提升小豆对锈病的抗性。夏孢子萌发试验表明,褪黑素对夏孢子萌发及芽管生长无显著抑制作用,表明褪黑素无抑菌活性。进一步的基因表达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褪黑素激发诱导了水杨酸(SA)通路关键基因NPR1于接种后24 h显著上调表达,且病程相关蛋白PR1、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及PR5均于接种后24~120 h被显著诱导表达,说明褪黑素可能通过诱导NPR1表达,进而激活下游PR蛋白的高水平应答,使感锈病小豆品种获得对锈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2.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脲酶抑制剂(urease inhibitor,UI)和硝化抑制剂(nitrification inhibitor,NI)对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探讨抑制剂提高稻谷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的机理。【方法】本试验设在我国南方红壤稻田,共5个处理:1)不施氮肥(CK);2)尿素(U);3)尿素+脲酶抑制剂(U+UI);4)尿素+硝化抑制剂(U+NI);5)尿素+脲酶抑制剂+硝化抑制剂(U+UI+NI);脲酶抑制剂采用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硝化抑制剂采用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以及微生物碳、氮的含量,分析NBPT与DMPP对水稻两个主要生育期土壤氮素供应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的产量以及氮肥利用率,通过逐步回归分析研究以上各指标对产量的影响,探明脲酶抑制剂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在稻田的增效机理。【结果】1)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均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地上部氮素回收率,两个处理分别增产6.56%与8.24%,氮素回收率提高幅度为19.4%与23.7%。2)与单施尿素相比,添加NBPT以及NBPT与DMPP配施,显著降低水稻分蘖期的土壤脲酶活性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孕穗期的铵态氮含量,而对此时期的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所有处理对两个时期的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因此,NBPT对于抑制脲酶活性以及提高铵态氮含量的作用主要在孕穗期之前,而单施DMPP没有显著效应。3)从各项土壤指标与水稻产量相关性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来看,水稻分蘖期与孕穗期稻田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显著,而且孕穗期的影响大于分蘖期,其余指标则对产量无显著影响。【结论】脲酶抑制剂NBPT以及NBPT与硝化抑制剂DMPP配施显著提高孕穗期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以及地上部氮素回收率,证明了生产上氮肥后移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干象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杨树主要害虫,又是国内检疫对象之一。 1988年8月在朝阳林场苗圃地发现6年生杨树大苗被杨干象为害,有虫株率达60%,平均虫口密度为5头/株,使杨树生长受到影响。为此,于1989年4~9月对杨干象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警犬阴道脱的诊治张文学,王春香(黑龙江省八五四农场兽医院,虎林县158403)自1988~1992年,我地区收治警犬阴道脱4例。介绍如下。一、病因1.由于警犬大部分在笼内饲养,活动量小,侦破案件少,运动不足,年龄大,并且因饲喂高脂类肉,造成机体过肥。...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常发现自己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不知道如何处理那些不想养的鱼,然而.对于六间来说.我绝不会碰到这个问题.这种气质非凡的鱼深深地吸引着我。因为我从没去过坦干伊克湖.也不是一个鱼类学家。所以,我的讨论只是从一个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及借鉴了其他人经验的水族爱好者的角度来进行。  相似文献   
6.
笔者用苍耳油治疗疥癣,先后试治奶牛1头、猪24头、羊50只,全部治愈。方法:患部刷洗干净后,用纯苍耳油50—100ml涂擦患部,每日2次。连续用药直至痊愈。  相似文献   
7.
蚜虫中具有多种共生菌,使用常规PCR对它们进行检测,耗时耗力,而多重PCR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多种细菌的检测。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 pipientis、杀雄菌属共生菌Arsenophonus和蚜虫U型共生菌Regiella insecticola是蚜虫中常见的3种共生菌。本研究针对沃尔巴克氏菌、杀雄菌属共生菌和蚜虫U型共生菌,分别选择以wsp基因、yaeT基因和gltA基因作为靶标,进行了多重PCR引物的设计和扩增体系的优化。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体系在检测3种蚜虫常见共生菌时,具有较高的扩增特异性、准确性和直观性及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共生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04拷贝/μL,远低于共生菌在蚜虫1龄若虫总DNA中的浓度(108拷贝/μL),可以完全满足蚜虫共生菌检测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双城区兰棱镇永发村康建民出生于1968年,他踏实且睿智。自2006年当选为永发村委员会主任以来,身感责任重大,几年间,一直怀揣着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的理想。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真正当好代表群众利益的“贴心人”,为村里谋利益,为村民谋福祉。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还要有颗公正之心,把群众团结起来,才能共同干事。在任期间,他看到村里多条道路主干道年久失修,道路破损严重,阴雨天泥泞车辆难行,就连秋天收获运送庄稼都很受影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修沙石路。但村里已无钱修路,他顶着家人和朋友的压力,自己求亲拜友愣是筹集到资金13万余元,为村里涉及的2个自然屯,垫资维修长约4公里沙石路。近几年又自费3万余元清运村中堆积已久的垃圾,有效预防了环境污染。当他看到村民没有休闲娱乐场所时,本不富裕的他,再次筹资6000多元为村民安装运动健身器材,如今的永发村可以说是人心所向、街道靓丽、村容整洁。这一桩桩,一件件,无处不在展示着他这个“村官”一心为民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β-甘露聚糖酶是种子萌发过程中降解胚乳细胞壁的关键酶,明确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可为揭示杂草种子的休眠萌发机制提供重要依据。以外来杂草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种子为材料,建立了种子中β-甘露聚糖酶活性的检测方法—凝胶扩散法。利用凝胶扩散法对不同贮存时间及贮存条件下刺萼龙葵种子中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进行了检测,发现贮存3年以上的种子中该酶的活性为0.03 nmol/(min·mg),显著低于贮存3年以下的种子中的酶活性0.15 nmol/(min·mg),而湿润冷藏的种子中β-甘露聚糖酶的活性为0.12 nmol/(min·mg),显著高于干燥冷藏的种子的酶活性0.02 nmol/(min·mg)。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凝胶扩散法综合了传统方法的优势,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同时检测大量种子样品,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蓝莓栽植地的选择与土壤改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莓为近年来引进并在国内规模栽培的新兴果树.其果实不但营养丰富,还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本文全面介绍了蓝莓栽植地的选择与土壤改良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