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业科学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5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转录组测序数据为基础,利用MISA软件对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简称SSR)进行检测及分析,分析怀菊转录组中的SSR位点信息,并设计SSR引物,为后期SSR标记的开发和物种遗传多样性检测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共检测到8 553个SSR位点,它们分布在7 369条Unigene中,出现频率为2.83%,SSR位点的发生频率为2.44%;其中单核苷酸重复基序最多、其次为三核苷酸重复基序。怀菊转录组基序长度主要集中于12~19 bp,多具有中等多态性。对SSR序列设计引物,共得到25 662对引物可供今后使用。总之,怀菊SSR位点类型丰富,具有良好的多态性潜力及可开发性。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了解上部烟叶烘烤特性,探究叶片与主脉失水的动态协调关系,采用高温高湿变黄的方法,研究了上部叶烘烤过程中叶片与主脉含水率变化对烟叶烘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黄期处理与对照均易变黄,定色期处理定色效果较好,干筋期对照主脉较难干燥,处理烤后上等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变黄期通过高温高湿的方法使叶片凋萎与主脉发软同步,能够有效提高烤后烟质量,从而提高上部叶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2015—2016年,以湖南省桂阳烟区烤烟品种K326、云烟87、云烟85中部叶为试验材料进行烘烤试验,选取Newton/Lewis、Henderson and Papis、Wang and Singh、Logarithmic、Page 5种干燥模型,通过回归分析法对烘烤过程中水分比进行模型拟合,并研究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变化与干燥速率。结果表明:2015年烤烟中部叶烘烤过程中的水分比均呈下降趋势,烟叶干燥速率随烟叶干基含水率的下降而下降;Wang and Singh模型可较好地描述并拟合烤烟中部叶烘烤过程中的水分比变化,K326、云烟87、云烟85的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5 9、0.987 8、0.989 2;采用线性回归法,以2016年烤烟中部叶水分比实测值和Wang and Singh模型理论预测值对模型进行验证,线性回归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69 4、0.971 5、0.965 8。Wang and Singh模型在常规烘烤条件下具有较好的验证效果,可为湖南桂阳烟区不同品种中部叶烘烤过程中水分变化提供描述和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变黄前期失水胁迫对烟叶烘烤特性的影响,为烟叶烘烤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红花大金元中部叶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变黄前期烟叶进行不同失水胁迫程度处理,研究其暗箱试验烘烤特性,并探讨其烘烤过程中的水分、色素、淀粉含量变化及烘烤质量.[结果]随着烟叶失水胁迫程度的增加,暗箱中烟叶的变黄时间缩短、变黄指数增大,烟叶变褐时间延长、变褐指数增大,但变褐发生时间提前;随着变黄前期烟叶失水胁迫程度的增加,烘烤过程中烟叶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淀粉降解加快,烤后烟叶等级质量有所提高.[结论]变黄前期烟叶失水胁迫可加快烟叶色素和淀粉降解,促进烟叶变黄,改善烟叶烘烤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带茎烘烤烟叶失水干燥特性,为优化烤烟烘烤工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带茎烘烤过程烟叶叶片和主脉的水分含量、状态及形态收缩率,与不带茎烟叶进行比较,并将烟叶水分指标与形态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带茎烘烤烟叶的整叶、叶片及主脉水含率均高于不带茎烟叶;带茎烟叶水分迁移表现为茎秆中的自由水向主脉和叶片迁移,使带茎烟叶叶片和主脉自由水含量和所占比例均高于不带茎烟叶.干叶前带茎烟叶叶片厚度收缩率显著小于不带茎烟叶叶片(P<0.05,下同),干叶后带茎烟叶叶片厚度收缩率显著大于不带茎烟叶叶片;烘烤过程带茎烟叶主脉直径收缩率显著小于不带茎烟叶;烘烤过程烟叶叶片和主脉自由水含量与其水含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烟叶形态收缩与自由水含量及其水含率密切相关,可根据烟叶形态收缩判断烘烤过程烟叶水分含量和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烟区、品种及部位烟叶保水力与水分干燥模型参数的关系,为烟叶烘烤提供简易、精准的水分预测方法并为烟草精准烘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和湖南烟区烤烟品种K326和云烟87不同部位烟叶为试验材料,采用称重法测定烟叶保水力,结合水分干燥原理及水分干燥模型对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变化进行拟合求解,并对烟叶保水力与模型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不同部位间烟叶保水力随烟叶部位的升高而增加,不同品种间K326保水力均大于云烟87;除湖南烟区K326上部叶保水力大于江西烟区外,不同烟区间江西烟区烟叶保水力均大于湖南烟区.不同烟区、品种及部位烟叶Wang and Singh模型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且模型干燥参数a与烟叶保水力呈正相关,与干燥参数b呈负相关.烟叶保水力与模型干燥参数a、b之间线性回归结果显示:烟叶保水力与模型参数a、b显著水平P均小于0.05,且线性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结论]常规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比变化符合Wang and Singh模型,且烟叶保水力与干燥模型参数a、b存在极显著相关,可依据烟叶保水力精准估算模型参数预测烟叶烘烤过程中水分变化.  相似文献   
7.
刘先超  魏硕  刘健康  殷红  郭群召  宋登涛  路晓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516-11517,11525
为了促进烘烤技术推广进程,提高基层农户烘烤技术,进而提高烤后烟叶的产、质量,通过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调查探究了四川凉山农户烘烤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发现,农户烘烤技术的变黄阶段过分强调低温变黄;定色阶段过快排湿定色,烟叶易烤青;干筋阶段温度偏低,造成干筋缓慢、时间过长。  相似文献   
8.
以22个芍药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究其出仁率、出油率以及种籽中籽油、籽粕和种皮中的功能性成分和含量。结果表明,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仪提取芍药籽油,测得参试品种出油率为15.96%~26.62%,平均为22.12%;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表明,参试芍药籽油中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麻酸、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等,籽油中的总不饱和脂肪酸超过85%,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较高,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芍药籽油榨取后副产物籽粕中总黄酮、芍药苷和粗蛋白的含量分别为7.78 mg/g、24.85 mg/g和16.92%,种皮中总黄酮和白藜芦醇的含量分别为107.30和3.11 mg/g。综上所述,籽粕和种皮既可作为功能性营养保健品的原料开发利用,也可作为新型高营养饲料使用,表明芍药具有较高的综合利用潜力,能够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干筋期烤烟主脉干燥特性和颜色变化,为干筋期烤烟烘烤工艺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云烟87中部叶为试验材料,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研究干筋期不同风速(低速、中速和高速)、相对湿度(12%、18%和24%)和干球温度(60、64、68和72℃)条件下烟叶主脉的干燥特性,并对烤后烟叶颜色参数值进行分析.[结果]干筋期烟叶主脉失水呈降速干燥,随着干筋期风速的增加、相对湿度的降低或干球温度的升高,干燥速率加快.利用Weibull分布函数可很好地描述干筋期烟叶主脉水分干燥曲线,尺度参数α随着风速的增加、干球温度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降低而降低,形状参数β受干筋条件影响较小.基于Weibull分布函数的干筋期烟叶主脉估算水分扩散系数Dcal在1.994× 10-10~4.026×10-1m2/s,干筋期烟叶主脉干燥活化能Ea为56.57 kJ/mol.随着干筋期风速增加,烟叶亮度L*和正反面亮度差?L*增大,颜色偏亮黄色;随着干筋期相对湿度的增加,烟叶L*和正反面?L*减小,而红度a*、黄度b*和饱和度C*逐渐增大,颜色偏橘黄色;随着干筋期干球温度的升高,烟叶a*增大,颜色偏红棕色.[结论]烤烟干筋期采用较高的温湿度和较低的风速有利于提高干筋效率、增加烟叶饱和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烘烤过程中不同开片度上部烟叶的失水干燥特性,为烘烤工艺优化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K326不同开片度(0.35,0.31和0.25)上部叶为试验材料,分析鲜烟叶的组织结构以及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和形态的变化。【结果】(1)鲜烟叶栅栏组织细胞密度、栅栏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紧密度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海绵组织厚度、疏松度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鲜烟叶中叶片水分质量所占比例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降低,主脉水分质量所占比例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显著增大。(2)烘烤过程中温度为42~48℃时,烟叶全叶、叶片、主脉含水率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呈增大趋势;在38~42℃,叶片的失水比率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增大,45~48℃叶片失水比率随着烟叶开片度的减小而降低;烘烤过程中,叶片的束缚水/自由水随着开片度的减小而增大,叶片横向收缩率、主脉周长收缩率随烟叶开片度减小而降低。【结论】随着K326上部叶开片度的减小,烟叶失水干燥特性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