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业科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6种中药成分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体外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连翘苷等6种中药成分抗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作用机制,明确其体外抗病毒作用效果,为抗TGEV的药物筛选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采用MTT比色法和细胞病变(CPE)观察法相结合,测定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酚、丹皮酚6种中药成分不同浓度下对猪睾丸细胞(ST)的毒性作用,通过观察细胞CPE情况,确定药物对细胞作用的最大安全浓度;同时测定病毒的TCID50,用细胞维持液配成100·TCID50病毒悬液备用;将6种药物在最大安全浓度范围内连续2倍倍比稀释后,分别采用先感染病毒后加药、先加药后感染病毒、药与病毒混合后感染细胞3种不同作用方式进行体外增殖抑制试验,各试验组均设置正常细胞对照组和病毒对照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通过酶标仪测得630 nm处OD值,计算出不同作用方式下中药成分分别对TGEV的抑制率,筛选出抗TGEV活性较好的中药成分,并分别记录抗病毒效果最佳时药物的浓度;6n>种中药成分与病毒作用后,测定TGEVRT-PCR鉴定各个药物单体对病毒RNA合成的抑制情况,进一步明确各中药成分对TGEV的抑制作用。【结果】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咖啡酸、丁香酚、丹皮酚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320、200、80、125、100、200 μmol·L-1;抗病毒效果最佳时药物的浓度分别为:160、100、20、62.5、25、100 μmol·L-1。根据Karber法计算出初始TGEV的TCID50为10-6.25/0.1 mL;6种中药成分对TGEV在ST细胞上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浓度为62.5 μmol·L-1时与100·TCID50病毒混合作用后的病毒增殖抑制效果最好,相互作用72 h时,细胞形态依然能够保持圆滑、无固缩、完整,且细胞间轮廓清晰,仅有少量细胞脱落、死亡;此时测上清病毒的TCID50为10-3.75/0.1 mL,结果显示咖啡酸组病毒含量比病毒对照组10-6.45/0.1 mL差异极显著(P<0.01);通过酶标仪测得630 nm处OD值计算出抑制率能够达到84.4%,咖啡酸直接灭活病毒作用极其显著。其次是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丹皮酚及丁香酚,其病毒滴度分别为:10-4.75、10-5.55、10-5.55、10-5.65、10-5.75/0.1 mL,但是这几种中药成分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不够显著,抑制率大多在50%以下。另外,各中药成分对TGEV在ST细胞上的增殖抑制作用均为对TGEV的直接灭活作用最好,其次为对TGEV吸附阻断作用,最后为对TGEV的复制阻断作用。RT-PCR鉴定中药成分对病毒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咖啡酸组条带与病毒对照组相比较暗,病毒效价较低,对病毒抑制作用效果显著;其次是连翘苷、连翘苷元、绿原酸、丹皮酚及丁香酚。【结论】6种中药成分在ST细胞上对TGEV均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其中咖啡酸直接灭活病毒作用最显著,有望被开发成抗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酵母表达鸡IFN-α抗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的效果及对其淋巴细胞信号分子PI3K和NF-κB p65的影响。将40只10日龄非免疫雏鸡随机分为IFN-α组和空白对照组,持续注射给药3 d后,于第3次给药后第1天开始每天心脏采血,持续3 d,并于最后一次采血后对雏鸡进行攻毒,在攻毒后开始每天心脏采血,连续3 d。通过MTT法检测淋巴增殖活性情况,ELISA测定不同时间段淋巴细胞中PI3K的水平、细胞中总NF-κB p65、细胞核中NF-κB p65蛋白表达含量及IBDV抗原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攻毒前,IFN-α对淋巴增殖活性、细胞中PI3K和NF-κB p65的表达具有极显著地促进作用(P<0.01);与攻毒前相比,攻毒后第1和2天IFN-α组淋巴增殖活性、细胞中PI3K和NF-κB p65的表达极显著增加(P<0.01),IFN-α对IBDV-Ag具有极显著地抑制效果(P<0.01)。这些结果表明,IFN-α可通过增加PI3K激活NF-κB信号通路以增强机体免疫反应,并对IBDV-Ag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试验为IFN-α免疫增强和抗病毒作用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感染对宿主免疫细胞线粒体代谢的影响和从代谢方面揭示致病机制,本试验以IBDV毒株感染DT40细胞,分别于病毒感染后24,48,72和96h取样,细胞计数并分离细胞线粒体,通过线粒体染色,检测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膜电位,线粒体ATP水平,肉碱脂酰转移酶和NADH-CoQ还原酶活性,线粒体脂酰-CoA和NADH、NAD+的含量及NADH/NAD+比值,初步评估IBDV感染对宿主细胞线粒体生物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IBDV感染DT40细胞48h后,线粒体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肉碱脂酰转移酶和NADH-CoQ还原酶活性在感染后24h开始下降(P0.05),48h后显著被抑制(P0.01);脂酰-CoA和ATP含量在感染后48h显著降低(P0.01),NADH/NAD+比值显著增高(P0.01)。说明IBDV感染DT40细胞后不但对线粒体造成了损伤,而且脂酰CoA的转运和NADH呼吸链受到抑制,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本研究从代谢角度为进一步探索IBDV感染对鸡细胞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