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业科学   5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四川丘陵典型农区种养格局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于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在四川丘陵区中江县选择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和流域内4个研究点,研究了种植区、养殖区和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水体CODCr、TN、NO3--N、NH4+-N和TP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与空间变化特征,并对地表水质污染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响滩河7个监测断面枯水期主要污染物为CODCr、NH4+-N和TP,且分别比年平均值提高15.67%、59.35%和12.83%;丰水期主要污染物为TN,比年平均值提高19.27%。种养格局影响地表水中TN、NO3--N、NH4+-N和TP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区域之间养殖区种养混合区种植区;与种植区相比,生猪规模化养殖废污排放是造成种养混合区地表水污染的根本原因,其CODCr、TN、NO3--N、NH4+-N和TP浓度分别提高了17.79%、198.15%、132.10%、219.85%、567.57%。规模化养殖显著提高了地表水总污染指数,改变了地表水污染类型,种植区地表水污染类型为兼有CODCr污染的总氮污染型,而养殖区和种养结合区地表水均为兼有总磷污染的总氮污染型;种植区和种养混合区水质均达到劣Ⅴ类水质标准,种植区地表水为轻度污染,养殖区和受养殖业污染影响的种养混合区的地表水均为恶性污染,生猪集中养殖特别是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废污排放加剧了受纳水体的污染程度。从水体污染治理角度,在种植区开展水土养分流失特别是氮素流失控制的同时,亟需加强区域生猪规模化养殖业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促进四川丘陵区规模养殖业健康发展与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2.
密度和施氮量对丘陵区机播夏玉米产量及倒伏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置3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处理,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和氮肥用量对四川丘陵区机播夏玉米生长特征、产量及倒伏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是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和倒伏的主要因素。营养生长阶段玉米株高、抽雄吐丝期叶面积指数、群体生物量和有效穗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密度达7500株.hm-2提高穗着粒、百粒重、空秆率,降低穗长、结实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当密度为6000株.hm-2,施氮量375 kg.hm-2能获得最佳产量。夏玉米倒伏以茎折为主,茎折多发生在受密度和施氮量显著影响的基部第5节和第6节,密度为6000株.hm-2且施氮量375.hm-2能降低总倒伏率。  相似文献   
3.
川中丘陵区是长江流域冬油菜重要的主产区。为了解川中丘陵区油菜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安州区为代表的136个农户油菜种植户的入户调研,分析影响川中丘陵区油菜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探求油菜产业发展潜力和对策。调研结果表明:川中丘陵区油菜生产种植模式主要以水稻-油菜和玉米-油菜为主。油菜种植农户以老年男性为主,平均年龄61.89岁。种植大户中,55.6%选择旋耕,66.7%选择育苗移栽,旋耕、育苗移栽面积占调查大户种植面积的74.6%和35%。散户中育苗移栽的农户数和面积占比均在90%左右。川中丘陵区主要病害为菌核病和根肿病。收获方式中,选择一次性联合机械收获、人工砍割机械脱粒、全人工收获的农户比例分别为7.4%、52.2%和40.44%;秸秆还田、田边堆放、再利用的比例分别为47.6%、3.7%和48.7%;油菜籽平均产量为2610kg/hm2。全生育期合计需投入生产资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共计9461元/hm2,其中耕作种植环节>收获环节>施肥环节>植保环节>购种环节,年均效益6199元/hm2。综上,川...  相似文献   
4.
川西北高原区是四川省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先天脆弱。为提升川西北高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水平,本研究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分析阿坝州农田种植、畜禽养殖、农村人居环境等农业农村污染情况。结果表明:(1)农田种植污染源中,南部农业县玉米等作物存在偏施氮肥和施用过量等情况,农药主要集中在南部农业县,以杀虫剂和除草剂为主;中南部玉米等作物种植区较为依赖地膜,存在残留污染风险。(2)畜禽养殖污染源中,中南部农业县养殖比较集中,专业养殖户的畜禽粪便污染风险较大。若尔盖和红原等牧区县局部区域内有过度放牧、土壤沙化和草场退化等问题。(3)农村人居环境中,部分区域农村垃圾、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农村厕所配套设施不足。最后本研究针对阿坝州农业面源污染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技术,以期为川西北高原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稻产量对川西平原基础肥力和施肥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水稻产量对土壤基础肥力和施肥的响应,进一步指导水稻合理施肥和土壤培肥,2016—2017年通过在四川省绵竹市高、中、低产田水稻施肥和不施肥对比试验,研究基础肥力和施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点基础肥力贡献率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2016年平均基础肥力贡献率分别为84.5%、75.7%和72.5%,2017年分别为85.0%、80.7%和70.6%。水稻常规施肥产量与基础肥力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同施肥水平下,各田块水稻增产幅度均表现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常规施肥下,2016年高、中和低产田平均增产19.3%、34.1%和40.0%;2017年平均增产为17.9%、24.6%和43.3%。连续不施肥处理下,各试验点基础肥力产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下降幅度达14.4%。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是引起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川西平原水稻基础肥力贡献率随基础肥力升高而升高,肥料贡献率则随基础肥力升高而降低。针对不同基础肥力合理施肥是保障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为川西平原水田两熟区不同基础肥力下水稻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研究成都平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水分、机播油菜出苗及其生长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川油36"为供试品种,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3个处理,分析比较不同秸秆还田量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机播油菜出苗率、机播油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油菜全生育期内,0~10 cm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0.70%~4.15%,10~20 cm耕层土壤含水率增加0.13%~3.04%。机播油菜出苗率及出苗均匀度均降低,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植株有效分枝总数和有效角果总数,全量还田条件下,有效分枝总数分别较对照和半量还田显著增加19.45%和9.12%,有效角果总数分别较对照和半量还田显著增加36.74%和18.08%。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条件下油菜产量分别较不还田增产10.70%和6.13%,油菜籽含油率随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半量还田条件下产油量分别较对照和全量还田高13.92%和1.12%。成都平原机播油菜前茬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以半量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的适宜密度和施氮量。[方法]以川油58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分析氮密互作对成都平原免耕直播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产量随密度、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密度、施氮量主效应均显著影响油菜生长及产量,施氮量影响效应大于密度,氮密互作对油菜产量产生负效应,但影响程度不显著。在密度30.00×104株/hm2、施氮量180.00kg/hm2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产量最高为3395.25kg/hm2,当密度为40.80×104株/hm2、施氮量为198.90kg/hm2时,氮密互作条件下油菜群体可获得最高理论产量3403.41kg/hm2。[结论]在成都平原区,免耕直播油菜的密度以30.00×104~45.00×104株/hm2、施氮量以180.00~198.9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四川盆地直播夏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和施氮量,为夏玉米高产栽培提供技术储备和科学依据。[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密度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茎秆基部节间农艺性状、节间抗倒力学性状、玉米茎折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密度显著影响玉米茎杆抗倒性能和产量。随着密度增加,茎秆基部第3节和第4节节间伸长变细,单位茎长干物质重变小,穿刺强度和抗折力降低,种植密度由6.0万株/hm2增加到7.5万株/hm2,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增加17.17%,产量下降17.58%。密度和施氮量互作显著影响玉米全生育时期茎折率和产量,当密度为6.0万株/hm2、施氮量为375kg/hm2能够有效控制全生育时期茎折率,且玉米产量达到最高。[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四川盆地夏玉米适宜种密度为6.0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375kg/hm2。  相似文献   
9.
基于2 个轮作周期的定位试验,研究了耕作与施肥方式对直播油菜产量、养分积累规律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成都平原稻油轮作区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置8 个耕作与施肥处理:免耕不施肥(NCK)、旋耕不施肥(RCK)、免耕撒施(NS)、免耕穴施(NHF)、免耕条施(NBP)、旋耕撒施(RS)、旋耕穴施(RHF)、旋耕条施(RBP),分析了油菜成熟期氮、磷和钾养分积累规律、肥料利用率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1)与免耕相比,土壤旋耕方式下,油菜根、茎、枝、角果壳和籽粒中的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6.9%、14.0%、19.3%、9.5% 和4.2%,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65.3%、34.6%、17.9%、7.8% 和4.8%,整株氮、磷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4.8 ~ 22.5 和2.1 ~ 2.9 kg·hm-2,增幅达13.0% 和11.6%(P<0.05)。油菜根部养分含量对耕作方式差异响应较敏感,旋耕方式下根部氮、磷积累量及分配比例较免耕方式均明显提高。2)与撒施相比,肥料穴施和条施能显著提高成熟期油菜植株氮素吸收利用,根、枝、角果壳和籽粒的氮含量分别提高34.5%、36.4%、31.6% 和12.8%,整株氮积累量增加9.2 ~ 27.4 kg·hm-2,增幅达6.9% ~ 18.3%。油菜磷素和钾素的吸收利用对施肥方式的响应不及氮素。3)旋耕较免耕,肥料穴施、条施较撒施均能提高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RHF 处理的籽粒产量与氮肥利用率最高,与NS 处理相比,产量显著提高16.1%,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偏生产力分别提高36.8%、13.4% 和16.2%(P<0.05)。因此,土壤旋耕与肥料穴施结合是该地区油菜高效生产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在油菜大面积生产中,旋耕条件下应选择穴施和条施,免耕条件下以穴施为宜。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对土壤碳库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阐明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机理,以冲积土和紫色土稻田为研究对象,通过4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活性碳(CA)、微生物碳(CMB)、矿化碳(CM)和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土壤NPK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不同形态碳素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及养分含量;旋耕比免耕更能改善土壤有效碳库质量,CA、CMB、CM和CPMI分别提高5.81%~31.76%、33.87%~39.33%、15.42%~21.56%和4.03%~21.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